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交通 >> 正文 >> 正文

皮影戏源自宫廷的假戏与真情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6/30
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4302816.html

皮影戏,又称“影戏”或“傀儡戏”,它源自宫廷,是《大明宫词》皇室面具下的柔情蜜意,也是电影《活着》中亦真亦幻的戏中戏。它的故事流传了千年,时至今日,即便是残存的气息,也仍能让我们在平乏的生活中,感受到虚实之间那片无主之地所带来的惊奇。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1/杨虎城家的箱子

朦胧的月色下,万籁俱寂,唯有树声虫鸣。在陕西蒲城县罗家巷一个雕梁画栋的院子里,桌上撑起了一个明晃晃的布幔(俗称亮子),后上方挂着灯。布幔亮如朗月,映亮了布前一圈人的面孔,他们倚案扶凳,翘首以待,等待着入夜后陕西富贵人家的最佳消遣——看皮影戏。坐在正中间的是位明艳的妇人,手如柔荑,巧笑倩兮,不时地将秋水投向身边不怒自威的男人。妇人是杨虎城将军的三姨太,男人自是那传奇中的将军。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出戏,都是先有剧本再有剧,历史上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写皮影戏的文人。

忽而唢呐、板胡齐鸣,雕刻精美的王灵官和赵灵官出现在白布上,意在驱邪开路,然后还要插科打诨一阵子,最后是狮子吐八宝,民谣同时唱道:“此地风光好,青狮吐八宝。吐在吉祥地,富贵直到老。”这段社火唱完,观众们眉开眼笑,皮影戏的正剧就此开演。那是七八十年前的一个夜晚,美人依稀在,将军尚壮年。杨虎城的三姨太原是很爱看皮影戏的人,家藏一个皮影箱。在当时,并不算个稀罕事儿,从明清开始,就有很多达官贵人、有钱人会特地邀请名师来雕刻一些影人,并在家里收藏很多跟皮影有关的器具和影具,更有甚者,还会私人豢养一些皮影戏班,作为自己地位、尊严的象征。有钱人斗富,都是比自己有多少戏箱。这种来源于宫廷的娱乐方式,是当年的流行尖货。

鼓、锣各种乐器是影器箱子里的必有的物件,皮影戏班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掌握这些乐器的前手。

但世事难料,杨虎城将军罹难,文革前期,三姨太生活困窘,只能将这箱子转手给了曾经经常来家里演出的皮影艺人,他叫猪娃。后来,大荔朝邑人李武常又来收走了这箱子,这也是个能人,唱皮影、画庙、画门帘、刻皮影样样都行。但有人比他更看重这箱“宝物”,那就是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有中国“皮影第一刀”之美誉。他的头衔数不胜数: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陕西皮影传承人等等。关于这箱杨虎城家传的皮影箱,汪天稳是动员了他在西安同朝皮影研究院的学生进行收藏的。两人从年到年,先后三次拜访了居住在澄城县赵家寺的李武常后,方才收得。

我们和汪天稳一起在西安高新楼房林立的一个小区找到了皮影收藏家。他从收藏库中找到了一箱皮影,在大家帮助下将箱子抬到室外,这是一个陈旧的很有历史感的箱子。箱盖为拱形,箱子的盖和边角均有铁皮包裹,铁皮上边布满了泡钉加固装饰。打开箱子,里面有十多个陈旧的布包袱,包袱中有数量不等的皮影夹子,影夹子是用几十层书写过毛笔字的麻纸裱糊而成,夹子里的皮影是按照头茬、身子、场、朵子、枪子、旗、车和大景为序,分别存放。汪天稳说,这口箱子有八百多件皮影,比较完整,“它是东府大荔朝邑的活儿,造型大气,雕刻精到,色彩沉稳,影子平整,品相上乘,是难得的一口好箱子。”说罢,他轻轻抚了一下箱面,在阳光下,那锈迹斑斑的箱子便仿佛安心了似的,慢慢地吐了一口历史的尘埃。

在杨虎城家的影器箱子里,这些用于布置环境的大件精美家具皮影比比皆是。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2/为白娘子刻一箱影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一千五百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陕西是皮影戏的发祥地,近现代陕西皮影之盛遍及陕北、关中、陕南各个角落。量多质高的皮影箱是促成其传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乡绅家的皮影箱底多为艺术品位较高的大型皮影箱。20世纪50年代泾阳县吴家堡吴氏家收藏的祖上从清代留下来的皮影箱底,不仅数量多,景片特别大,而且雕刻精致。汪天稳和其学生为了这些皮影箱能够得到妥善的保存,可是煞费苦心。有时候,延续传统,保护历史,除了单一的保持原貌之外,也有其他的路径。

皮影藏家收藏的白蛇洞老皮影

碗碗腔《白蛇传》是陕西皮影戏中的传统剧目。是汪天稳从小就开始做的东西,在聊天说话间,他也经常会拿《白蛇传》举例:“皮影戏箱是无穷无尽的,比如《白蛇传》,你有钱的话,就刻青蛇洞、白蛇洞,我就把里面的东西全部画出来、刻出来。要是没钱的话,你就刻一个青蛇白蛇,加上几件道具和人物,也能玩起来。按我们行话说,大戏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下五色的戏那都是没钱人拿来表演的,下五色包括黑、红、黄、绿、白,一天时间就能刻一个。而有钱人家的,可能是五天刻一个,它们在工艺上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显然,现在需要汪天稳倾力制作的,便是上五色的绝品《白蛇传》皮影箱。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

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

今年,作为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的重要项目之一,在北京恭王府将进行一场大型的皮影展览与演出活动。尤为难得的是,现在通过陕西藏家朋友的关系,已经收集到了接近全本《白蛇传》的影偶实物,其中大部分是清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这些百年前的皮影将在恭王府系统展示。此外,在展览期间,将会上演传统碗碗腔皮影戏《白蛇传》。现在,汪天稳正在根据清代影偶实物复制一整套演出使用的道具,制作工艺完全依据传统,试图使这场演出接近原汁原味。与此同时,展览还将首次引入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使皮影的技术语言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当中,安插进一个当代叙事的《白蛇案》当代艺术展览,与传统皮影展览遥相呼应,这部分工作将由青年艺术家邬建安完成。

皮影分块的各部分之间连接处相互重叠,连接的方法为车轮和半车轮式,加强了皮影的灵活性。

汪天稳说自己干了五十多年了,一个月最多也就能刻7个皮影,“这还是说不粗不细的皮影,连刻带染一手到头。”但要完成一个皮影箱的工作量非常大,小型皮影箱里有头茬二百多个,皮影身子一百多个;大型皮影箱则有五百多个头茬,二百多个身子。汪天稳已经不是年轻的精壮汉子,仰其声望早可退休带徒,却仍然乐于跟刻刀牛皮为伍——“就是喜欢啊!”

华县属于陕西东路皮影,它的刻法讲究“刻皮走刀”,刀子不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尖推着牛皮走,这个功夫都要练三伏三九,整整三年功。

华县皮影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进行打磨,直到平滑光亮,再进行雕刻。

我只是一条分割线

3/皮影背后的男人们

有些人说天赋,就是上天让你喜欢的东西。汪天稳毫无疑问是有天赋的,甚至是兼有天时地利。他于年出生于陕西东路皮影发祥地陕西华县,在农村上学的时候,汪天稳就喜欢看皮影演出。在他12岁的那年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先生(第一批国家授予十大艺术大师之一)收为关门弟子,成为当地剧团的一名编外成员。

汪天稳14岁的时候调到县文化馆,时值全国改学现代戏,他就独立完成了《白毛女》、《血泪仇》和《三打祝家庄》,用一张半牛皮制作了四十多个皮影作品——少年得志,差不多即是如此。另一种可能是,当时的影子匠(旧时对皮影制作者的称呼)真的太少了。“在年,整个陕西可能就我和我师父两个人,陕西所有的戏班子都得到我们这儿订做。”旧日时光现在叙述起来,都有一些武侠小说的江湖气息——更何况,这也是一门要动刀子的技术。各家流派争锋,门户相见,刀光皮影。

制作皮影时有专门的画稿,称为样谱,这些设计图稿世代相传。

从皮影上来说,华县属于陕西东路皮影,它的刻法讲究“刻皮走刀”,刀子不动,手推动皮。据说如果基本功练得好,皮影要多细就能刻多细。“光是你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指头尖推着牛皮走,这个功夫都要练三伏三九,整整三年功。”从刻手、花、胳膊,然后再练刻人物、宫殿,大师手下的繁花簇锦、龙走凤舞绝非一日之功。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陕西华县皮影在中国各色皮影流派中最为有名。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当地人如此形容自己的影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嘴红一点。”华县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三千余刀而成。现在虽然有现代化的流水线进行分别制作,但当年影子匠都是一代传一代,一个人包全套。

汪天稳的儿子汪海涛也凭着一句“喜欢啊”便和父亲一起走上了“影子匠”的这条路。

雕刻刀具一般都有十一、二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汪天稳所用刀具,传自师傅中国著名皮影雕刻艺术大师李占文。

虽然汪天稳对自己的家人并没有传承的要求,但是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的弟弟和儿子都走上了这条全套工序一人搞定的全能“影子匠”之路。弟弟汪天喜一直都在跟着他学,现在是二级工艺美术大师。而汪天稳的儿子汪海涛则是十五六岁时表示真心喜欢,才开始跟他学习,还拿过中国青年皮影艺术大赛的金奖。虽然收入不算高,还有了机械皮影、激光皮影等大工业生产的低成本皮影抢占市场,但也就是靠着一句“喜欢啊”,就乐呵乐呵地做到现在。在影子匠的心里,或许皮影就是他们的世界,在虚虚实实之间,在光影火烛的照耀下,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虽面无表情,却能诉尽喜怒哀乐。也许他们并不自知,或许这些执着于梦想,和那片无主之地的男人们并不在意,这些皮影世界的造物主们,也早已和杨虎城的箱子一样,成为未来历史中传奇的一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jt/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