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恩斯特.塞弗尔博士(Dr.ErnstSch?fer)带领德国探险队在西藏拍摄的视频·过林卡。
饮食文化与人类生活多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意味着饮食文化的出现,随后人类以家庭或部落等形式群居的生活方式又促使了钻木取火和陶器的出现,而掌握了这两种技术的人类在开始食用熟食后,其食材及烹饪方式都发生了改变。
饮食结构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的机体,尤其促进了人类大脑智力的发展,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思维的形成和生产工具的使用,而生产工具又间接地决定了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打酥油丨年
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土壤在藏区,因生产工具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农区、牧区及农区结合区三种生活方式,而每种生活方式所形成的饮食习惯融合之后即为藏餐文化的全貌。任何地域的饮食文化都与其气候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从食材的种类、烹饪方式及饮食结构都受环境影响,故欲了解藏族饮食文化,需以藏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作为文化的土壤。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域,因其高寒、缺氧与干燥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饮食结构更倾向于高能量、高热量及便捷性等特点,其次,因高寒地带食材及烹饪方式的特殊性,使藏族饮食风味也与众不同。藏族人的客厅丨孙明经摄年康定
文献与民间的藏餐文化昌都卡若遗址中发掘出距今有——的历史的粟米,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和餐具,据学者考证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故可推断青藏高原的饮食文化也出现在距今——年的时间段内。糌粑甜点和藏式披萨
在距今多年的敦煌文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聂赤赞普从天庭下凡到人间后,向当地的百姓提了几个问题“你们这块地域有没有用糌粑做的糕点,有没有用酥油烤制的肉制品,有没有用牦牛奶做的奶酪”。文献中所提到的用糌粑做成的糕点即传承至今的“tui”(?????),是一种以糌粑、酥油和奶渣等制成的甜点。
藏族著名历史学家根敦群培的《白史》中引用了北宋初期《新旧唐书》中关于藏餐的一段记载:周边民族从汉地到藏地途中看到藏族人以青稞面(面)做成碗状的饼子烤制后,在里面倒入酥油等食用,根敦群培在文中提到他在布达拉宫也见过这类“可食用碗”。
当今的林芝贡布地区有一种叫“suowaguora”(???????????)的特色美食,其面饼如碗,中间加有当地产的辣椒和酥油等佐料烤制而成,和披萨的做法十分相似,根据藏餐研究者推断这种美食可能是《新旧唐书》中所记载的“可食用的碗”,但在安多牧区也有将面饼烤熟后挖空制成碗状,将酥油奶渣与饼芯拌匀后放入“碗”中食用的饮食习惯。
藏族人曾经可能食用过马肉《国王遗教》中也记载了松赞干布时期有三百多种烹饪方式,此外该文献还记载了在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建成后的典礼上宾客们所享用的主要食物有:生肉、水煮肉、烤肉、酥油和奶酪等奶制品;主要饮品有:茶、米酒、葡萄酒、青稞酒和果娜酒(关于果娜酒的记载目前十分有限)。值得一提的是在《国王遗教》中还详细记录了桑耶寺仓库内保存的各种食物:蜂蜜、糖、肉类、奶制品、山羊、绵羊和马的脂肪。由此可以反应出在当时,藏族人可能有吃马肉及马奶制品的习惯。带有“吸管”的酒壶
藏地葡萄酒和皇家奶茶《国王遗教》中记载了赤松德赞时期的葡萄酒为西域传入,但在19世纪左右昌都芒康地区开始种植葡萄并掌握了葡萄酒酿造术,据资料记载为法国传教士遗留于盐井地区的葡萄种植及酿造术,至今,盐井葡萄酒已成为藏地葡萄酒的盛产地。《国王遗教》中还记载了的赤松德赞时期的米酒生产于当今昌都察隅县、林芝墨脱、云南迪庆等地区,也提到多康地区产的高品质牦牛奶与奶制品都是通过驿站使者送到国王宫殿里的。拉萨八廓街卖茶的阿姐丨上世纪四十年代
在藏族历史分裂割据时期,出生于年的著名文化学者嘉阳贡布创作了多部关于藏餐文化的专著,这是历史上对藏餐文化进行系统了解和记录的早期文献,对之后的藏餐的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中提到了一种传统的熬茶技艺——“bojia”(??????),虽为甜茶类但又区别于拉萨地区从国外传来的甜茶。在其他史料中记载到“bojia”是一种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珍贵茶品,就如法国拿破仑的皇家奶茶一样,也象征着食用者的社会地位。民间说法中的青稞王国“其他民族或许不适于长期饮用牦牛奶,但住在黑帐篷里的藏族人却离不开牦牛奶”,这句民间说法证实了文献中关于藏族饮食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紧密相关的记载。在农区说法中将农作物根据海拔、地域分为八大类,其中最有趣的是对青稞品种的划分:蓝青稞“国王”、白青稞是“王后”、黑青稞是“大臣”、红青稞是“侍卫”,在其他地区类似这种给食物赋予含义的说法也较多。藏医中的饮食禁忌图
藏医食疗功效饮食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但藏族饮食在历史的发展中,延伸出了许多精神层面的文化,例如糌粑、青稞酒、牛奶等在生活与宗教仪轨中常被作为供品,承载着“饮食”之上的文化,此外,在藏医中食疗也是最重要的养生和保健之法。藏医在治疗中食药合理有机结合,从而达到“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藏医药经典之作《四部医典》中也指出“欲维持人体健康必须要注重预防和控制疾病,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与健康密切相关”。藏地牦牛
肉食类肉食类即指可以捕猎而以供食的各种动物,可分为:栖于干燥、潮湿和旱湿兼栖三类。栖于旱地之肉食性凉、轻、粗,治隆(隆在人体内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作、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热证;栖于湿地之肉食,性油、沉、温,可治疗胃病、肾病及寒证;旱、湿兼栖之肉食,其性亦同样兼而有之。在某些地的老人们甚至对动物各个部位肌肉对人体的作用都有详细的说法。牦牛奶酥油油脂类藏地的油脂类以动物油为主,包括乳产油、动物脂肪、骨髓以及少量植物油等,在《四部医典》中记载到:海拔米以上的高原,因气候条件需食用一定量的油脂为人体提供能量,且油食类可滋养内水、清洁肠道、增强体质。在干燥的环境中,动物油脂对于人体皮肤也有滋润与护养作用,故藏区的老人至今都有以酥油擦脸的习惯。或许当今的饮食结构中人们会刻意减少油脂类的食用,但任何食物用量过度都会适得其反,而这并不能否定油食对人体的保健及医用价值,故在当今的饮食习惯中需正确地看待食材的保健作用。饮茶的母子
饮品类乳汁:一般味甘,性油腻沉重,可增强体质,主治隆赤,但也有性凉而沉的乳汁,可补气,诱发培根病,在《四部医典》中对于牛奶不同的物态和做法有不同的用途。民间传统生活中也保留着乳汁类的保健及医用价值:如皮肤脱皮或干裂在睡前涂上奶油护养即可改善,煮完“曲拉”(酸奶与脱脂牛奶煮沸后即可的一种奶制品)的水用来洗头可育发,还可降低血脂,肠胃不适时食用“曲拉”可缓解症状,甚至有往脸上涂酸奶当做“防晒霜”的习惯。饮水:包括雨水、雪水、河水、泉水、井水、海水、洞水,在藏医药中先者质优,后者渐劣。热开水可生养体水、助化食物、止嗝、治疗腹胀和感冒等;凉开水主治赤巴病;经夜开水似毒,滋生百病。酒类:味甘酸苦,性锐温,可旺火、壮胆、催眠,主治培根隆病。藏医“食疗”中对药膳搭配十分讲究,搭配不当不但治不了病还会产生毒素。如奶制品不可与酒类、鱼类、水果、豆菜、鸡肉等一同食用,蛋类不可与鱼肉一同食用,融化的酥油不能与冷水共食用等。图:凯特·文顿
从人类形成到饮食文化的出现及发展,青藏高原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条件形成了食材独特、烹饪方式独特、口味和营养独特的藏餐,而因藏餐衍生出的藏餐文化也随着时代传承至今。放眼望去,在文献和民间说法中的众多美食至今仍是藏地饮食的主流。一个经历了岁月涤荡后还能在现代生活中备受青睐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文明,更是我们对生活的一份热情。过林卡丨年
藏地八大烹饪方式对于藏族而言,青藏高原独特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形成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民族文化,如一位外国学者在早期撰写的一本关于藏族历史著作所述:在青藏高原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中,藏族的先辈们以千万年的智慧与生活经验,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灿烂民族文化和适宜于高原的科学生存之道。就藏文化中的藏餐文化而言,其特殊性与地理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此外各地域的饮食习惯、食材与烹饪技艺间也存在着关联。其实安多、卫藏、康巴三大藏区的食材基本是相同的,但因各地生活经验与食材加工方式的不同,使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方呈现出特色的口味。虽然各地的烹饪方法与菜品口味略有不同,但纵观藏地各区会发现其饮食文化是互相融合并形成体系的,故根据资料记载及学者研究,将藏族饮食文化的烹饪技术分为八大类。烧饼丨阿热藏餐
藏地八大烹饪方式煮:比如煮土豆;但又将煮细分为烹煮、水煮、油煎三类熬:把蔬菜等放在水里熬制炒:藏式热炒以湿炒和干炒为主,干炒器皿可选择瓷器或石器,但与现在常见的炒法略有不同。酿:利用发酵作用酿酒、酸奶等烤:用火烤制的食材很多,可直接用火烤也可借助石板等烤制风干:如将牦牛肉等食材放在在阴凉处自然风干久存:把食材久置之后食用,这种方法在当今很少见,但在以前很常见凉储:利用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特点,创制了如冷冻等的多种保鲜方法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藏地可分为牧区、农区以及农牧混合区,这三种生活方式各有其独特的饮食特色,而每一种烹饪方式的出现都基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消灭食材中原有的细菌,二是为了品尝每种食材不同的味道,但根据文献调查和研究可得“熬”和“煮”是整个藏地最主要的烹饪方式。或许民间还有其他传统的藏餐烹饪技术,可能未被学者所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jt/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