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非洲这个国家,大家能够想到的可能就是特别穷有很多的战乱,而且环境也特别恶劣还到处都是沙漠缺水特别严重,虽然在大多数人印象众非洲是这样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国人选择去非洲去发展,一大批的商人甚至在哪里都不想回来。有时候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去非洲挣钱,就算为了多赚几个钱也没有那个必要把命都给豁出去吧?
可就是有那么一群人在非洲活得特别潇洒自在,甚至都不想回到自己的国家,非洲现在虽然相对于别的国家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对于一些有自己的眼光和一些有谋略的商人来说,非洲这个国家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所以会有很多人选择在这里去发展自己的事业,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非洲市场潜力无穷
一位在非洲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位女士,她姓赵。赵女士今年已经50多岁了,她自己已经在非洲尼日利亚打拼了快十年了,她在非洲开设了一家饮料工厂。在她对非洲的描述中跟我们大家印象中的非洲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她说非洲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么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正相反尼日利亚政府对他们的食品监管这方面查的特别严,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派人查他们的饮料厂,所以在尼日利亚这一个地方食品是做的非常安全的。
另外虽然她不是非洲人,但是在这里当地人们都特别尊敬她,这可能跟中非关系友好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她自己也坚持要凭良心作出安全放心的食品,她有时候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做一些公益,所以她在尼日利亚生活得非常自在舒服。在她的印象中,非洲这个富饶的土地可能跟其他国家比起来会显得有一些贫穷,但是这一因素也导致了这里生活的人们都特别的淳朴。
当问到她是否还愿意回到中国发展的时候,她当时很坚定的说不会。她说她舍不得这片土地,舍不得离开这些淳朴的人。她还说关于非洲只有深入了解过的人,才能发现它不同于别的国家的一种魅力,从而爱上这片土地。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生活只要自己是真正的爱上这片土地,都可以活得特别潇洒又自在。
非洲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在事物定性之前是有很大机会的。而且人们的需求更多,那里也不具备现代化效率。你可以轻易地从事一项生意,满足当地人的需求,甚至你可以成为商业领袖。
而在中国,巨头们制定规则,除非你的想法很好,否则你从20岁开始就知道自己整个人生是什么样了。
非洲劳动力低廉
当地的劳动力也非常廉价,据可靠消息统计,非洲的失业率是80%,这就意味着有80%的人是没有工作的,没有工作就还能养活自己,此时如果可以给他们提供劳动力,那么只要给钱,这些非洲人都会愿意干。
对中国商人来说,聘用非洲人给自己干活,成本很低,并且比较好管理,所以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到非洲开厂做生意的原因,并且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因此非洲人民也是非常愿意在中国人的手下讨饭吃!
华人在非洲养尊处优
中国商人们在非洲有着较高的地位,他们在联系生意时,都会有保镖帮忙打伞遮阳。保镖对他们更是毕恭毕敬。近年来,中非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中国技术员在非洲的地位同样非常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指导非洲工人们工作。
中国人大多喜欢在非洲地区建立工厂,工厂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开设木材厂,有的则是加工厂。主要雇佣当地非洲人进行工作。同时,中国老板也会亲力亲为指导工厂的运行。
因为非洲地区的地价和房价相对较便宜,中国商人们大多居住的都是独栋的别墅区,他们还会雇请非洲的佣人们进行帮忙。可以说,他们的生活是养尊处优的,变成了人上人
回到中国难以适应
对于一些长年生活在非洲的人来说,心里可能很清楚,事实是回不去了,就算真的回去,也很难融入中国的社会了。
华人跟非洲社会日益接触的多,所以已经不知不觉接受了他们的观点,而中国如果不接受这个观点很可能是无法生活的。
不愿意回国的华人基本已经在非洲把事业做起来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最主要的是这些人已经富裕起来了,在非洲可以过上非常好的生活,他们不仅有钱,而且社会地位非常高。
这两点也是我们许多中国人一生追求的目标。所以许多的中国商人就更愿意留在非洲生活了,并且公司的运作也离不开自己,如果自己一旦回国了,非洲的产业无人打理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中国商人也更愿意在非洲生活。
真实案例:卓老板在非洲奋斗了21年!
20岁出头的年纪,卓武被公司派往肯尼亚,后来自己创业,一呆就是21年,如今商业版图涉及建材、家具、物流和旅游等行业。
他还致力于架构中非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曾任职于东部非洲中国总商会副主席职务。年,在他的力促下,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在内罗毕成立,为中国小微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提供更多服务。
肯尼亚副总统向肯尼亚中华总商会授牌。
他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在河南一家国企上班,年1月7日被派往肯尼亚做国际贸易。以前能去非洲工作,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工资比国内高好几倍。虽然他不太知道非洲是什么样子,但当时觉得能够不依赖社会背景和关系,获得这样一份工作,还是很不容易的。
在肯尼亚,华人比较少,大部分是华侨,基本上都是新侨。年到年,在肯尼亚工作生活的中国人以个人为主。年到现在,很多人拖家带口地过去。现在那边的中国人超过了数万。
在肯尼亚公司工作3个月后,就被派往乌干达分公司担任总经理,主要销售一种干电池产品。那时候当地市场上认可的是另外一种品牌的干电池,我们通过正常的销售渠道完全进不去。为了打开市场,他和当地员工每天背着干电池,走街串巷,通过这种方式再慢慢地接触上游的批发商。一天下来,脚上全是白泡。
辛苦总是有回报的。第一个月,我们卖出去的干电池不到50箱,到了第二个月,销售了大约箱。就这样干了两年,年底,我从国企出来,开始自己创业。
卓武和肯尼亚梅鲁郡旅游局局长等官员合影。
前五年,因为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资金,交了不少学费。起初做苹果生意,把山东烟台的苹果进口到非洲。当时,他加入了联合国驻乌干达维和部队的水果供应商名单,每个月有2-3万美元的利润。挣了些钱之后,就开始幻想回国买别墅、娶媳妇的生活了。
很快,幻想破灭了。有一次,在运输苹果的过程中,因为物流出了问题,苹果全部烂掉了,直接损失多万元。最终,因为违约,也失去了维和部队水果供应商的资格。
另外,他在乌干达做了冷饮工厂,主要是做矿泉水和棒棒冰。因为缺乏人才和技术,产品质量没有达到标准,被客人投诉,又失败了。
一系列挫败,让他痛定思痛,也学到了一些经验,开始寻找抗风险能力强的行业进行投资。随着非洲经济的发展,建材行业非常兴盛。当时东非市场没有中国人做建材产品,例如瓷砖,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大多来自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价格很高,一平方米的瓷砖卖到80多美元,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只卖8美元左右,利润空间很大。
5年到8年,他积累了大概价值五六千万元人民币瓷砖的库存。生意就这样做了起来。
直到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他遭遇了最大的一次损失。年,他在肯尼亚、乌干达、卢旺达的业务一落千丈。因为货币贬值、管理不善,还有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损失大约上千万元。
幸运的是,他最终坚持了下来,现在建材、家具、物流和旅游业务都还不错。
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向肯尼亚国家警务委员会捐赠办公电脑。
中国人在非洲从事的行业比较多,主要有贸易、金融、服务、工程建设等。贸易最容易受到当地人的抗议,因为会冲击到当地小商贩的生意,所以,从业者经常受到警察局、税务局和移民局的“骚扰”。做投资、做工厂、工程承包、金融服务等行业会更好一些。
现在,中国是肯尼亚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国。从贸易角度讲,肯尼亚每个家庭可能都有来自中国的产品,比如华为、OPPO、传音手机等是非常受肯尼亚人民欢迎的手机品牌,人们平时使用的自行车、电熨斗、瓷砖等也可能是来自中国的产品。
肯尼亚中华总商会举办首届中肯合作论坛。
不过其实就大部分华侨生活而言,面临的最大难题还是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孩子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恐怕失去中国的根儿。如果回国,父母就会和孩子无法一起生活。这件事情,一直让大家很纠结,恐怕还得继续纠结下去,希望国家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dl/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