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物治疗 http://www.znlvye.com/一、汉江石泉古城石泉古城又称石泉古街、石泉老街。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境内,距离古城西安约公里。据史书记载,秦汉以来先后设置安阳、晋昌、长乐、魏兴、永乐等郡县。西魏废帝元年(年),因“城南石隙多泉”而更名石泉。古街内一街十六巷,街区东西长余米,南北宽米,街道宽4-5米,两侧的建筑青砖灰瓦、有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古朴的四合院,精致的雕砖彩绘,显得古朴庄重,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时期徽派民居建筑风格。街区内有东西城门、禹王宫、江西会馆、关帝庙、博物馆、古县衙、古戏台、古南门、古巷道、古院落、古民居等明清建筑,其中包括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街作为郡县治所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石泉古城是陕南保存最为完好的千年古县城,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巴汉水之间。街市临江而建,居民自古逐水而居,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石泉人民紧紧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构筑了一道道分外靓丽的风景。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来汉水月初萌,斜照残阳入古城。店铺鳞鳞街巷老,阙楼峨峨藓苔生。千年景物江犹在,几代兴亡鸟不惊。留得炊烟迎浪起,码头只响涨潮声。——茅庐雅座《七律·石泉古街》远瞻金州,秀挹西江,古城石泉。望禹王宫灿,簧学店盛;戴家楼伟,常胜街妍。四水环流,秦巴拱卫,石隙多泉滴水帘。青砖院,马头墙高耸,翘角飞檐。晨霞千铺皆欢,夜垂幕、灯霓不夜天。看饶峰夕照,汉江晚渡;银屏月朗,马岭朝岚。风韵仍存,江西会馆,见证辉煌商盛繁。欣游览,喜心胸开阔,记写词篇!——冯振宇《沁园春·游石泉古城》云峰拱护旧桃源,汉水潺潺映碧蓝。黛瓦笼荫知岁月,青砖砌壁固城垣。庸国故事来千载,秦后风情赋百篇。一曲皮黄吟古韵,琴声婉转唱缠绵。——言泊远《七律·石泉古街》远瞩金州紫气来,石街狂踏竟无埃。灰墙绮户幽深巷,青瓦豪门大戏台。古朴县衙明镜在,名流会馆雅人开。达官文胆随波去,秀挹西江任景栽。——唐锡富《七律·石泉古城》斜风细雨暮云深,寞寞山城淡淡氛。独坐江楼凝远望,碧波欲去万峰吞。——马文新《七绝·小住石泉》长桥流波日色冷,南国江水忆旧梦。烟雾几回西山雨,霜雪昨夜江上风。江湖沉醉明月夜,岁月难忘归雁声。川陕桃花武陵乡,秦巴山水翡翠城。——黄石山人《七律·忆石泉县城》印象石泉古城老街古城老街,不宽也不窄,一条街道撑起了古城的一片天空和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城老街,一段历史,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时光冲刷下的古城老街,总是隐藏着许多故事。5月2日上午,我们从后柳古镇驱车来到石泉古城老街。此时,正是新冠疫情后第一个"五一"小长假,人流如织。走进石泉老街,便被这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旅游景象、迎面扑来的古风古韵气息,以及古香古色的仿古建筑所吸引。这里,没有恼人的汽车马达声和鸣笛声,没有卷起的滚滚车尘,没有擦身而过的所带给我们的心惊肉跳;这里只有游玩漫步的人群、热情揽客的商家、栩栩如生的街雕、飞拱的斗檐、镂空的木窗、黛青的砖瓦、整齐的铺在地上的石块。这里,没有浮躁与虚夸,有的则是清幽与典雅。据说,这里历史上曾经是商贾云集、繁荣富裕的商贸一条街。老街及东、西城门楼经过至年的修复,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修复后的老街更显得古朴幽静。脚下青石板街道、条形青石铺成的台阶,边缘已经有些残损,城门洞子上的一些荒草,更是说明了它从久远的历史中走来,想象得到这个老城如同一位沾满了沧桑的老者,带着一身尘土而来。如今,修复后的老街古朴幽静,沿街是统一建筑风格的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基本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与东西城门、禹王宫等古建筑相映交辉、浑然一体。从老街的东城门进入,城门是很古朴的铁质钉锥门面,城门或许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变得锈迹斑斑。城墙上爬满了绿色的爬山虎。城墙上镶嵌有扇形石牌,石牌上书有“远瞩金州”四个红色大字。在城墙之上有雕檐画栋的三层八角大楼。大楼庄严肃穆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游客,似乎还沉浸在它昔日的辉煌之中。石泉县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的源头,有“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的称号。一只小小的蚕,见证了石泉蚕桑产业的历史;一根长长的丝,赓续多年的古老丝路。在石泉县出土的“鎏金铜蚕”,正是历史的见证者。源源文明,丝载千年。为了亲眼目睹这个“鎏金铜蚕”,我们找到了坐落在老街十字路南的石泉县博物馆。这里陈列着这个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全身首尾共有9个腹节,胸脚、腹脚和尾脚均为完整,体态为成蚕仰头吐丝状或休眠状,造型独特,制作精致,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鎏金铜蚕"。据介绍,经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它的现世显得非常珍贵,后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展出,这里存放的是复制品。从东城门往西走,可以见到雕花窗户、木板门、马头墙的那种建筑,具有江南风格。在老街东城正北街有一处大型院落,院落为四开大门,门扁上书“惠泽桑梓”四个鎏金大字。走进院中,便是"禹王宫"。禹王宫始建于唐代,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的。据介绍,禹王宫原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房屋近百间,现遗存下来的只是祭祀殿部分。在禹王宫的旁边,有乾隆年间由江西商人建造的距今约多年、体现明清时期石泉县商业经济繁荣的江西会馆,以及关帝庙大殿。而最吸引人目光的则是禹王宫左前方的古戏楼。古戏楼曾是“汉调二黄”的演出场所。“汉调二黄”是汉江流域广为流传的一种地方剧种,是陕西的第二大剧种和京剧的声腔起源,其在明清时期便已在石泉民间广为流传,是石泉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漫步在石泉老街,临街门面房楼之间,总会有一些狭窄的深巷一直通向远方。两边高高的青砖高墙夹着一条两人并排宽度的狭小空间,形成了一条条深邃的巷道。这些巷道总给人一种沧桑、久远、旷古和深邃的感觉,从骨子里透出一股股浓郁的古朴的气息。据统计,石泉老街从西城门往东城门楼,共有大小12道巷子,每个巷子都有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黉学巷。黉(hong)学,是古代官学的意思,亦是文庙的别称,历史上的中国,几乎每个州、府、县都有黉学,它是“庙学合一”制度的产物,是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征。顾名思义,老街上的“黉学巷”就是通往学校的巷子。古时候,黉学巷的对面就是一座文庙,在文庙的旁边还有一座关帝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庙。这一文一武后来均遭到了损毁,现如今只有关帝庙留存下来,文庙被完全破坏,旧址建起了一座小学,也就是现在的石泉县城关一小。在靠近西城门的北街便是明清时期的石泉县署,其实就是石泉县衙。石泉县衙始建于明洪武六年。现在的石泉县署是按照明清县衙的风格仿建的。县衙门口台阶上摆放有鸣冤鼓和石狮子,门口前塑有拿着板子的青铜衙役。每逢节假日,便有一位身穿大红官服的"县太爷",坐着八抬大轿从县衙大殿中“穿越”回来。打着“回避”牌子的衙役在前开道,“县太爷”端坐轿中招摇过市,开始了他的沿街巡游。这些情景剧的演出,给古朴的石泉老街平添了几分迷人的魅力。老街西门城门上有“秀挹西江”四字,据说是嘉庆年间旧题,道光年间重建。沿街青砖灰瓦、飞檐吊角的门面小楼,保留了明代建筑的特点。一条老街不算太长,个把钟头时间,足能品出点味道来。石泉古城老街,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文/闲者)二、岳阳张谷英古村张谷英古村,位于湖南岳阳市岳阳县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距离长沙、岳阳分别约公里和70公里。因张谷英始祖起建而得名。张谷英古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呈半月形分布在山脚下,以主屋为大门,背靠青山,门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护庄河。大门门楣上有一幅太极图,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贵之意。大门里的坪上有两口大塘,分列左右。它们寓意龙的两只眼睛,既用来防火,又壮观瞻。屋场内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古村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平方米,天井个,厅堂个,房屋间。张谷英古村天井连天井,厅堂要堂,浑然一体,屋宇绵延,檐廓衔接,睛不曝日,雨不湿鞋,展现出我国传统民间建筑的特点和古朴的民俗风情,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至今已存在了多年。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门开敞礼相迎,屋宇参差一色青。天井观云知聚散,回廊步景转阴晴。先人崇尚忠还孝,来者遵循读与耕。古韵悠然斟未及,穿村而去是溪声。——浩浩飞流《七律·访张谷英村》沐雨经霜数百年,淳风圣训久流传。石桥曲径萦芳韵,于此长居何羡仙。——霍庆来《七绝·游岳阳市张谷英古村落闲吟》青山藏老屋,古树映飞霞。百步三桥横渡,东去浪飞花。秀美雕梁画栋,天井连通栋宇,檐角鸟喳喳。误入桃源地,喜看夕阳斜。水车踏,米磨转,纺棉纱。笑谈古戏皮影,细品饮椒茶。更有读耕继世,古朴风情万种,孝友遍千家。妙笔谁能赋,令誉遍天涯。——张淦《游古村张谷英》明清遗迹幸留存,历尽沧桑尚有痕。画栋雕梁龙绕阁,客厅天井月临轩。千间广厦惊前辈,百辆新车访古村。渭洞春山看不厌,神仙至此也销魂。——郑耀邦《七律·访张谷英村》渭溪映日理晨妆,喜鹊喳喳绕画廊。敞抱田园翻稻浪,放歌村落吐春光。三桥碧水千秋秀,四坳青山百梦昌。生态文明环古道,和谐笑语满山乡。——钟远东《七律·古村吐春光》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张谷英村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多年。目前保留多座明清建筑。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自然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的念头。张谷英是位风水先生,他经过细致勘测后,选择了这块宅地,便大兴土木,繁衍生息,张谷英村由此而得名。张谷英村几经沧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层”、“石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三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建筑材料以木为主,青砖花岗岩为辅。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傍溪而铺的是一条长廊,廊里铺有一条青石板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连接每一条巷口,巷道纵横交错,通达每个厅堂共有60条,最长的巷道有米,居民们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晒,雨雪不湿鞋”。檐内,浑圆的梁柱上刻有太极图,屋下镂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棂、间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图案有喜鹊、梅花、猛曾之类,栩栩如生。张谷英村现住有户,人,全部是张谷英的第26、27代子孙。族居在这座迷宫似的古屋里,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几百年,世传不衰。据记载,张谷英村发展至今已经过了多年的历史,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说: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考古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张谷英村为汉族聚居群落。整个建筑群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体组合而成。古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41年,清代两次续建。现有巷道62条,天井个,总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间。总体布局依地形呈“干技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各个单元自成庭院,各个庭院贯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排水设施完整,采光、通风、防火设施完备。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6人、贡员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学生33人、当代大学生多人、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目前,张谷英景区已成为湘南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张谷英村最大的特点是“家家相连,户户相通”,连体的建筑形式,中轴线设计理念,被誉为“民间故宫”。村落整体面积5平方米,房屋间,天井个,整座大屋依山而建,平面布局呈“丰”字形,建筑内廊相接,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室内建筑雕刻精美、笔画简练、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好,故被建筑专家誉为“湘楚明清民居之活化石”。(来源:品慢生活)张谷英村:同一屋檐“养育”两千人在湖南省北部的岳阳县,有一个著名的村落,名为张谷英村。每年都会有许多外地人来这里参观,这里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吸引了他们:在这个村子里,最鼎盛时期有同族的两千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究竟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力量能够让一个家族这么多人凝聚在一起,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他们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能够和睦相处,并且互敬友爱的?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传承数百年的村落并非少见,但是能让两千多人友爱和睦地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两千多人生活在一起,如何解决家族关系问题?这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是绝对想象不到的。现代的人们经常面临诸多家庭问题,会因为家庭琐碎事情而争吵,会因为协调婆媳关系而绞尽脑汁,甚至会因为家产问题而对簿公堂。在这个问题上,张谷英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示范,这个示范不仅可以对现代各种家庭问题、家庭矛盾提供借鉴,而且还可以让人们思考家庭问题的根源。独特的建筑布局两千多人住在同一屋檐下,首先这里的建筑布局就与众不同。事实上,张谷英村的房屋结构是非常奇特的,所有到过张谷英村的人们,都会被震撼。在这里,是一个个庭院,建有门窗与阁楼,上面留有天井,总共有近三百个小庭院,这些庭院彼此连在一起。打开庭院的门,便可以走到村里任何一个院落,彼此相通;但是关上庭院的门,又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彼此之间,既可以互相亲如一家,互动往来,又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这种古代建筑结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内涵,它既强调统一与一致性,又承认了彼此家庭之间的独立性。它的统一性,可以维护家庭之间和睦友爱,遇到事情互帮互助;它的独立性,又能让每个家庭独立解决具体事务,避免了旁人的过多干涉。这种建筑结构、处事风格与中国哲学理念也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理一分殊”。这个理念最早源自佛教,后来被宋朝的思想家引用,认为世间的最终本质道理是一致的,而涉及到具体的事物又各不相同,它既保证了规则的统一性,又保证了在处理具体事物上可以灵活地应用。孝廉家风的传承其次,这里的家风传承很有特色。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髓,它是先祖用一两种或者几种品德来约束后嗣的言行,从而来保证后代能够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期望以此让家族兴盛不衰。在中国古代,很多名门望族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并且不同家族内容也不相同。有的是把“耕读”作为家风的根本,有的是“勤俭”,还有的是“忠孝”。其中非常知名的家训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所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把“静、俭”作为家风家训的根本。而张氏家族传承六百年、将两千多人凝聚在一起的家风是“孝廉”,并建立了一整套机制将它代代传承。张谷英村的名字来源于张氏家族的先祖,名字就叫张谷英。他生于明朝初期,当时为官一方,深感治国如治家,如果每个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整个国家也就会安稳太平了。于是,怀着这样的家国情怀,他辞官不做,找到了现今的张谷英村这个地方,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始修身齐家。张谷英深知“齐家”的根本在于“修身”。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也一直认为修身之后,方可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必定不能让家中其他人服从,家庭也不会和睦。张谷英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的根本在于“孝、廉”。我们先说“孝”,“孝”是凝聚家庭关系的纽带,通过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形成共同的情感。如果没有对父母、长辈的敬爱,同辈之间就没有情感的基础。随着子孙的繁衍,家族越来越大,要维系家族的情感,就不可能仅仅靠父母这一辈关系,彼此之间可能是同祖父、同曾祖,甚至同高祖的兄弟关系。张谷英村的先人们就建立了“礼堂”,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古代,礼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用来约束身心,教育人的品德。张谷英村的“礼堂”主要用来祭祀先祖,并且记录他们的道德典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后世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对先祖德行的尊崇,对照先祖达到约束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儒家的著名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就是虔诚与谨慎地对待逝去的先人,民众品德就会越来越好。张谷英的后人们正是通过祭祀、感怀先人的事迹,来提升所有后人的品德,遇到争执的时候,提倡大家通过学习对照先人的处世方法,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现在再说“廉”,“廉”的品德是要求每个人不贪心,不多占别人的一丝一毫,“廉”放在家庭层面,是保持互相友爱的根本原则。彼此之间不会因为利益而引发矛盾与争端,整个家族廉洁公正,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此而分崩离析。张谷英村的人们世世代代被教育心中不要存贪念,不要侵占他人利益。如果遇到财产分配难以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议事厅”开会协商。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之下,大家一起公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表决,共同协调与处理。议事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外人发生纠纷的时候。这类问题,他们又始终秉承着一个古老的规则——“外宽内严”。对待外族人,不侵占他人利益,遇到事情始终以宽容的态度来解决,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尽量不发生争执;但是对待自己本族的人,一定要严格遵守规矩,踏实本分地做人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得张家后人赢得了附近一带村落的尊重,争相把女儿嫁到张家,而嫁到外地的张氏女儿们也始终保持这一优良的品德。为了能让“孝廉”家风传承下去,除了“礼堂”和“议事厅”外,还有一个地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蒙学馆”。蒙学馆是古代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在古代,从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启蒙教育,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并且谨遵家训家规。张谷英村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孝廉”的教诲,从小就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并且大多数人一生当中都会践行这些道德规范。张氏家族通过独特的房屋结构、礼堂的教化、议事厅的事务协调、蒙学馆的启蒙教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这套体系背后暗藏深刻的哲学内涵,呈现的是儒家的礼学教化思想。“理一分殊”的房屋结构,目的是让全族人都遵守统一的家训家规,但是同时每个家庭面临具体问题可以具体协商;礼堂的作用是一种软性的道德教化;议事厅是保证在执行具体事务上的原则性;而蒙学馆则是从小抓起,从孩童时期便进行教育,让“孝廉”的思想深入人心。正是这套体系将“孝廉”家风建立了起来,一代代继承。张谷英村也是全国家风教育的示范性村落。在“孝廉”家风的传承下,张谷英村历经六百多年而不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印证了中国家风文化的极强实践能力,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样本。(来源:中国文艺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dl/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