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特产 >> 正文 >> 正文

国际安全态势分析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6/14
北京好看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95950.html

提要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结合相关指标,对全球近二百个国家近二十年来的安全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是大数据同国际关系研究相结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为国际安全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该项研究将一些因素(如武装部队人数、军费支出和去往一个国家的旅游人数等)视为安全的先行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一个国家的安全态势的变化。因此,通过衡量这些指标就可以观察出不同国家的安全态势。通过这种分析,该项研究对各个国家在不同时间段(二十年、十年、五年)的安全状况进行了排名,从而可以区分出世界上最安全以及最不安全的国家。结合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对-年的国际安全态势进行解读,可从主要大国、地区和区域三个层次分析不同安全态势产生的原因。不过,“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也存在不足:一是该感知指数的研究结果所呈现的是一种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性关系,该研究只能表明相关指标和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能证明这些指标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二是该项研究所显示的部分结果同学术界传统的认知并不相符。

一、引言

作为一个概念,“安全”一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部分国际关系学者否认“安全”具有确切的定义,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模糊的象征。这些学者认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时代,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不同的人往往会对“安全”一词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些学者强调了安全概念的主观方面,即安全是人对于客观环境的一种认知。但同时安全也具有客观的一面,即不存在事实上的威胁,对于国家而言,这就意味着国家没有受到诸如军事入侵这样的威胁。以巴里·布赞等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在研究安全时将主观和客观要素结合在一起,认为安全需要依赖于“存在性威胁”(即安全的“指涉对象”)而存在,同时也需要在安全化的“听众”之间建立一种主体间性,即听众拥有对于一个存在性威胁成为“威胁”的共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安全就要求国家的成员对外部的存在性威胁拥有一种共同的认知。同时,安全的含义也是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安全是一种流动性的社会建构,它并不具有固定的含义。因此,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安全问题的解读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发布

“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实际上就是对于安全的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相结合的定量分析,这种分析通过选取相关的指标,对于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安全态势进行了量化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概念有所不同。就国家安全而言,它涉及某一特定国家的安全态势,即这个国家没有面临事实上的或者是感知上的威胁;就国际安全而言,它更多地强调一种超国家层次的安全或者说是“共同安全”,如布赞指出的,国际安全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事情,它强调在面临着威胁和脆弱性的时候人类集体需要彼此联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指数所涵盖的指标主要涉及的是“国家安全”,尽管有时候这些指标也会涉及国际安全的相关要素。这些指标可以被看作是安全的微观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客观的要素,如武装部队人数、军费支出和武器进出口额等,也包含了主观的要素,如去往一个国家旅游的人数(因为旅游人数的变化实际上反映出了人们对于一个国家是否“安全”的主观认知的变化)。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或地区安全变化的先行指标,如当一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威胁时,往往会表现出对该国投资的减少、去往该国旅游人数的下降以及该国军费开支的增加等现象。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就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安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本文将结合《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报告,《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报告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大数据研究中心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共同研发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相关数据及研究。分析全球范围内从-年的安全态势的变化。通过这种分析,就可以明确近五年来世界政治的大致走向,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有根据的预测。

二、相关指标的遴选与部分统计结果解读

事实上,可以涉及安全的“存在性威胁”的指标较为繁杂,如布赞等人就区分了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五个领域。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报告中,作者首先运用灰度关联分析,根据分析对象的时序数列曲线的相似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即两条曲线越相似,其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关联度就越小。接下来研究者运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安全事件对于各项指标的影响度,并且利用显著性数据集反推整体安全态势。通过这种分析,研究者确定了44个具备可用性的指标,包括军费开支、货物和服务出口、出入境旅游人数、男性公民死亡率、武器进口数额以及武装部队总人数等。同时,该指数研究所表明的是一种相关性关系而不是因果性关系,也就是说该研究只能表明相关指标和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但并不能证明这些指标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的安全态势感知的变化,反之亦然。影响国家安全态势感知的因果性变量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不过,通过这种相关性分析,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一些通常被认为同安全关联较为紧密的指标之外,一些往往被认为同安全关联度不大的指标也对安全态势感知具有较大的影响,如人口出生率、人均能源使用量、人均耗电量和航空运输量等。因此通过该项研究,可以改变目前对于安全的一些传统认识,并且可以推动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对安全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

在-年的20年当中,瑞典是世界上最安全国家,欧洲(特别是北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

同时,对于安全态势感知的描述需要进行一定的层次划分,以便衡量何为“安全”以及何为“不安全”。在《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报告中,作者将安全态势的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涵盖了从高度安全到战争各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进行了赋值。其中,高度安全的赋值是-2,相对安全是-1,以此类推,最终最不安全的状况是战争,其赋值为2。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赋值越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越不安全,或者说该国所处的安全环境较为恶劣。通过这种量化的比较,就可以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安全态势感知进行比较和排名,从而确定出世界上最安全和最不安全的国家。根据该项研究,在-年的20年当中,瑞典是世界上最安全国家,欧洲(特别是北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区。世界上排名前十的最安全的国家当中,只有两个(新西兰、加拿大)是非欧洲国家,有五个(瑞典、瑞士、芬兰、挪威、丹麦)属于北欧国家。与此相对应,苏丹为二十年内最不安全的国家,这应当同该国长年不断的内战有关。这也同世界上其他一些智库的分析结果相类似,如在美国提出的“脆弱国家指数”排名当中,苏丹连续多年处于该排行榜的前三位。除苏丹外,排名前十的最不安全国家大多是常年处于战乱当中的国家(如伊拉克、安哥拉、缅甸),或是国内拥有较大规模反政府武装的国家(如菲律宾、土耳其、印度),基本同人们对于地区安全态势的判断相符。同时,根据该研究所进行的各国安全排名仍然有一些超越了人们的传统认识的结果,如卡塔尔是-年间亚洲最安全的国家,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13位,其排名甚至高于冰岛、澳大利亚和比利时等传统上被认为较为安全的国家。由于卡塔尔地处战乱较为频繁的中东地区,因此其排名尤其显得引人注目。这或许同该国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卡塔尔是一个三面被波斯湾环绕的半岛国家,仅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也同该国油气资源丰富、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以及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相关。除卡塔尔外,马尔代夫是亚洲安全度第二高的国家,其国际安全排名仅次于卡塔尔,位列世界第14位,这应该同该国作为岛国的地理位置有较大关系。

新西兰

如果将时间的距离拉近,仅仅观察-年这五年间各国的安全状况,排名又会发生一些变化。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北欧国家的安全度仍然较高,有四个北欧国家(瑞士、丹麦、芬兰、瑞典)处于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而卡塔尔、荷兰和希腊分别排名第八、九、十名,也跻身全世界最安全国家之列。在全世界的十个最不安全的国家当中,叙利亚处于第一位,成为近五年来全世界安全度最低的国家。很明显,这同年以来该国持续不断的战乱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近年来安全状况恶化,巴基斯坦已经成为恐怖主义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而这也反映在其安全排名上。在近五年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中,巴基斯坦的排名仅仅在叙利亚之前,成为全世界第二最不安全的国家。此外,由于受到年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的影响,乌克兰的安全态势指数排名也有较大的波动,在十个最不安全国家中排名第八位。

通过观察“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不同长度的时间段当中,各国的安全状况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国家的排名一直比较稳定,如北欧国家长期处于全世界最安全国家之列,部分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战乱当中(如伊拉克、苏丹),也一直处于全世界最不安全国家之列。但是有一些国家的排名会因为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较大变化,如美国因受到九一一事件及其后仍有可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年)成为全世界十个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但是这种影响可以被看作是暂时的,正如该项研究所显示的,美国的安全状况在年之后逐步好转,尽管它仍然是世界上较为不安全的国家之一。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例子是埃及。受年爆发的“阿拉伯之春”的影响,埃及的政局持续动荡,安全状况也不断恶化。在-年的五年期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中,埃及在个国家中位列第位,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国家之一;而在-年的十年期排名中,埃及位列第位,在-年的二十年期排名中位列第位。很明显,埃及排名的下滑是同其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政治动荡紧密相连的。但是就分析世界的安全形势而言,距离当前的时间点越近则价值越高,因为越是近期发生的事件就越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产生影响。因此,分析-年近五年各国的安全态势无疑要比分析近十年乃至近二十年的安全态势更有意义。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结合《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研究报告,从世界主要大国、地区和区域三个层次来分析-年世界的安全态势,并做出评论。

三、主要大国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读

在当今世界主要大国当中,美国是排名最靠后的国家,其-年的五年排名为世界第位,年为第位。原因有两个:第一,自九一一事件以来,恐怖主义活动一直是美国所面对的主要威胁。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有所下降,但美国仍然是国际恐怖组织的主要目标。年,美国波士顿发生了爆炸案件,造成3人死亡,一百余人受伤。这起事件表明恐怖主义的阴影并没有远离美国,它仍然是对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第二,自年以后,美国对外关系中同他国对抗性的一面有所上升,主要有两个表现:一是在乌克兰危机中同俄罗斯交恶,二是随着其“重返亚太”特别是强势介入南海问题而同中国的关系有所紧张。就前者而言,美国一方面推动北约强化了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使得美俄之间存在着潜在的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联合欧洲推动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使俄罗斯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很显然,当前美国仍然在对冷战后实力已经严重削弱的俄罗斯实行步步紧逼的战略,防止俄罗斯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后者而言,美国自年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并且在此战略的指导下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系列手段分化和离间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而引发了中美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特别是美国作为非争议方介入南海问题,推动越南、菲律宾等国不断向中国挑衅,更引发了中国的不满。可以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应对中国的崛起对于国际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于美国的霸权地位的挑战,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而这也就引发了美国同亚太地区大国——中国的关系的紧张,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

在国际排名中,俄罗斯同美国的位置相近,其-年的五年排名为世界第位。俄罗斯安全状况不佳同样可以从内部和外部来寻找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俄罗斯面临着以车臣分裂势力为代表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近五年来发生了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索契冬奥会之前的伏尔加格勒爆炸事件等恐怖主义袭击;就外部因素而言,近五年来,俄罗斯由于叙利亚问题以及乌克兰问题而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严重恶化,并且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很明显,冷战的结束并没有缓解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疑虑,双方的不信任感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尽管其综合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俄罗斯仍然是西方国家的主要敌人。同时,俄罗斯在一些热点问题(如乌克兰危机)上采取的“进攻性”姿态也加速了其同西方国家关系的恶化。年11月,俄罗斯一架战斗机在土耳其和叙利亚的边境地区被土耳其战斗机击落,导致俄土两国的关系一度急剧恶化。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俄罗斯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不佳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亚洲大国印度的排名同样靠后,其-年五年排名处于世界第位。长久以来,印度一直是一个恐怖主义和国内反政府武装活动比较活跃的国家。根据印度官方统计,当前被印度政府认定的本土恐怖组织有27个,另外还有7个活跃在该国的跨国恐怖组织。同时,印度也是世界上本土恐怖组织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组织可以归为三种类型:一是伊斯兰极端势力,二是左翼激进势力,三是印度教的极端民族主义。另外,这三种势力在当前有合拢的趋势,例如在印度东北部的几个邦,民族分裂势力同伊斯兰极端组织的结合已经越来越紧密。年,印度共击毙恐怖分子人,同时有名平民死亡;年,共击毙恐怖分子人,死亡平民人;年,这两个数字则分别是人和人。当前印度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则是纳萨尔武装,自年被印度政府宣布为恐怖组织后,该组织于年绑架了两名意大利游客,年制造了多起袭击事件,造成了名平民的死亡。该组织在印度得以生存和壮大势力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点:

第一、

该组织活动的地区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处于印度的最底层。近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强行征山开矿,导致很多原住民丧失了家园,从而造成了社会矛盾加剧,再加上该地区多为山地,交通不便,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反政府武装活动的理想地区。

第二、

该组织活动地区的政府行政能力不强,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而这也为反政府武装的活动创造了条件。第三,该组织活动地区的警察力量较弱,警务人员普遍存在训练不足,能力不强,信息掌握不够和指挥不力等问题,从而无法对反政府武装形成有力的打击。

相比之下,日本的安全状况较好,其-年的五年排名位居世界第65位,但是相对于-年的十年排名(第35位)则有明显的下降。日本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排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关系的恶化,如年的中日撞船事件、年日本“购买”钓鱼岛闹剧以及在南海问题上充当打压中国的急先锋等都恶化了日本同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安倍政府上台之后在历史问题上采取的“开倒车”以及推动“修宪”等行为也令日本同中韩之间的关系恶化。但在总体上,由于国内政治较为稳定,远离恐怖主义活动等因素,日本是一个安全度较高的大国。

根据该安全态势感知指数的研究结果,在所有的主要大国当中,中国的安全状况是最好的,其-年的排名位于世界第61位,年更是位于第21位,为历史上最好的排名。关于中国的现实安全状况在国际社会当中究竟处于何种水平,目前学界尚存在着争论,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所面临的安全态势并不乐观。但是结合本指数研究的结果,本文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中国在主要大国当中的安全态势是最好的:

第一、

相对于其他大国,中国的国内安全形势较好。尽管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也存在着“三股势力”的威胁,但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的能力有限,其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中国西北部的边境地区,难以造成全局性的影响(当然也会出现诸如乌鲁木齐“5·22”爆炸这种影响较大的恶性袭击事件,但总体上看属于极个别现象),而且在中国政府的强力打击下,恐怖主义势力的活动范围不断受到压缩。

第二、

在近五年中,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尽管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行,中美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有所上升,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有助于两国之间调控分歧,维护双边关系的稳定。同时,中俄关系保持稳定,中韩关系在朴槿惠政府执政后取得了较大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周边形势的稳定。第三,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中国同一些国家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同推动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国同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也保持稳定。

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安全环境有所恶化,同部分国家的对抗性和冲突性的一面有所上升,例如自年以来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紧张与矛盾就有加剧的趋势。这也体现在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上。例如在-年的十年期排名中,中国处于第28位,明显高于五年期的排名。这种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中美关系达到了“临界点”的说法。同时,美国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事端,拉拢周边国家同中国对立,如美国年发布的《亚太海上安全》报告指出,美军应当同在东北亚乃至印度洋上的盟友加强合作,运用军事外交,推动海上行为准则的建立,鼓励发展地区性安全架构,并且鼓动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充当同中国对抗的“急先锋”。

第二、

中日关系在近五年来持续低迷。如前所述,日本近些年的一系列做法都在使中日关系不断恶化。

第三、

朝核问题更加突出。年12月,朝鲜无视安理会相关决议,悍然发射“光明星3号”卫星。年2月,朝鲜在北部地下核试验场进行了第三次核试验,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并且引发了联合国对朝鲜的制裁。朝鲜的一意孤行一方面恶化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如韩国就在年强化了美韩军事同盟,并且强化了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力,美国也借此机会加快了亚太反导系统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使中朝关系趋于冷淡,如中国坚决贯彻联合国的相关决议对朝进行制裁。由于朝鲜坚持不弃核,使得中朝关系难有改善的迹象。

第四、

海上争端成为对中国安全的一大挑战。一方面,中美两国围绕南海问题所进行的博弈具有长期性,南海问题成为美国牵制中国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两国摩擦和冲突的主要爆发点;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的强势介入,南海地区的一些声索国同中国的矛盾也有激化的趋势,如菲律宾就在年提交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案”。

四、地区层次上的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读

在世界各大洲中,欧洲的安全状况是最好的,其中北欧地区的安全状况尤佳。这应当是归功于四个原因:第一,欧洲国家之间的领土、领海纠纷较小,因此彼此之间潜在的爆发冲突的可能性较少。第二,欧洲国家的内部政治局势较为稳定,因此爆发国内冲突的可能性较小。第三,欧洲国家总体上同其他大洲国家的关系比较稳定,同地区外国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小。第四,大部分欧洲国家属于高福利国家,其国民生活水平较高,因此对于社会的不满情绪比较少。当然,欧洲当期也面临着一些比较严峻的安全威胁,如大量难民的融入以及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同时,欧洲本土的“独狼”式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是需要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tc/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