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
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阅读推荐《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作者:[美]麦高登
译者:杨玚
年9月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称为“低端全球化”。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关于重庆大厦
重庆大厦是一栋十七层高的破旧大楼,内有大大小小的廉价旅店和商铺,与周边的旅游旺区形成鲜明对比。这栋大厦可谓是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大楼,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生意人及临时工来此淘金,也有国际避难者来此寻求庇护,游客则来找廉价住宿和探险。各种社会背景的人在大厦里休憩,在食品摊档旁争抢座位,在手机铺讲价,在走廊过道间穿行。每晚大约有4,人留宿于重庆大厦,我在不同旅馆邂逅了个不同国籍的人,从阿根廷到津巴布韦,包括不丹、伊拉克、牙买加、卢森堡、马达加斯加,甚至有马尔代夫的人。
重庆大厦位于弥敦道的黄金地段,某著名旅游书籍称它“拥有从游客兜里吸金的能力”。如果你从马路对面望过去,会见到令人眼花缭乱的楼群,底层各色各样的商铺,包括假日酒店、电器铺、商场门面、时装店、牛排店,还有一些酒吧。尤其当你夜晚来欣赏著名的弥敦道霓虹灯美景时,就跟香港明信片相差无几了。
然而,耀眼夺目的高楼中有一栋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杂乱和腐朽的楼宇:尽管它的底层商场似乎已经脱离大厦本身,与其他艳丽的商场无异,但入口开在外面。在这些底层商场之间有一个不可言喻的黑暗入口,一乍眼看上去好像另属别处,你跨过马路走近这个入口,看见那附近站了许多跟一般香港人不一样的人,他们也不像是弥敦道的购物者。假如你是华人,进入大楼后可能反而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茫然不知所措。假如你是白人,也许会下意识地捂紧钱包,不安之中还带有第一世界国家的愧疚。假如你是女人,可能还有点不自在,因为你周围有一百多双虎视眈眈的男性的眼睛。
如果你从附近么地道(ModyRoad)的港铁出口出来,转一个街角来到重庆大厦,会对大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你首先见到一家7-Eleven,那里晚上总有一大帮非洲人站在过道中喝啤酒,或是聚在店门口。附近还有一些印度女人穿着灿烂夺目的莎丽,假如男性瞄她们一眼,她们就会报价,然后跟着走几步以确定该男子是否对她们的性服务感兴趣。
当然,招引来的还有其他诸如蒙古、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女人。还有一些南亚的男人,他们会向你兜售西装订制服务,“特价西装,只给您这个价”。然后后面可能跟上来一群卖假表的人,提供各种名牌手表的膺品,价格仅为正品的一小部分。一旦你流露出一丝兴趣,他们就会带你走进附近大厦的阴暗小巷。
你穿过距离重庆大厦大门大约三十多米的么地道,如果来的是时候,会见到一群贩子替大厦内几十个咖喱餐馆当托儿,类似中介。你最好要么不理睬他们,要么赶快决定跟着一个托儿去其餐厅,不然会被贩子党团团围住。如果你是白人的话,会有一个年轻男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凑到你耳边小声问:“来点大麻?”
你若想再问下去,说不定还能问出其他的什么药来。到傍晚时分,你踏上重庆大厦门口的台阶,一些南亚裔的旅店托儿会跑来说“我能给你一间好住处,才港币”,另一个中国男人马上背对着南亚人说:“这些印度旅馆很邋遢的!来我这边住吧!我们这里干净得很。”——干净或许是干净,价钱也高了一大截。
你终于逃离了这些夹攻,然后发现自己掉进了重庆大厦的人流漩涡,也许你一生都没见过这么多人簇拥在这么一小块地方。眼前的景象非同寻常:穿鲜艳长袍、嘻哈服装或不合身西装的非洲人,头戴无沿平顶小帽的虔诚的巴基斯坦人,穿伊斯兰教黑色罩袍的印度尼西亚妇女,穿中短裤挺着大啤酒肚的老年白人,还有一些仿佛是来自上一个年代难民的嬉皮士。
尼日利亚人大声喧哗,年轻的印度人把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谈笑风生,还有一些中国内地人看起来掩饰不住对这一切的惊讶。你很可能还会见到南亚人推着手推车,搬运三四个标有“拉各斯”或“内罗毕”的大箱子,非洲人拉着塞满了手机的行李箱,还有掌柜们贩卖着各种各样地球上能找得到的东西,从咖喱角(samosa)、手机卡、剪发服务、威士忌、房地产、电源插头、自慰器到鞋子。排队等电梯的人什么肤色都有,他们都等着去一百多家不同的旅店。
看到这种景象,你也许觉得奇怪:“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多人来重庆大厦做什么?他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地方?”这些正是我研究重庆大厦的初衷。年,我作为一名游客第一次来到重庆大厦,逗留了几个晚上。年,我搬到香港居住,每隔几个月来重庆大厦吃一次咖喱,试图去了解另一个世界。
年,我开始正式对重庆大厦做人类学的研究,尽己可能去了解这栋大厦的一切人和事,理解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过去三年半中,我至少每个星期在重庆大厦睡一个晚上,一有时间就钻到此处(这里离我所在的大学大约三十分钟火车车程),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更为了思考重庆大厦在世界上的重要意义。
我在过去几年里找到了一些答案,以一次典型的半夜经历为例。那个时间,印度性工作者已出来招揽生意,她们对我不加理会,因为她们知道我不是顾客,只有几个新来的性工作者一见到我是白人就想抓住机会捞一笔,老一辈的则告诉她们别费力气了。一位兜售假表的贩子透过墨镜向我打招呼,他由于在南亚遭遇警察的缘故已经半盲了。他说那边的警察把他的眼皮贴起来,逼迫他盯了一天的太阳。
他担心国际难民署(UNHCR)在仲裁其案件和命运的时候会不相信,因为他手里没有证据。他在此非法打工,盼望攒够钱以支付角膜移植手术。他一边留心附近有没有便衣警察,一边尽可能地招揽生意,他说:“白人是最佳顾客,他们买得比谁都多。”但这个月生意不太火,他连付房租的钱都赚不到,更不用说手术费了。不过他的眼睛究竟是被家乡的警察弄瞎,还是先天性,或是其他什么意外,尚无定论——毕竟他说的话我无法核实,但今晚遇见他算是一件好事。
多走几步,一个饭馆的托儿热情地迎接我。我已经两个月没见过他了,他一直以游客身份在香港非法打工,不久前回了一趟印度老家加尔各答。他自豪地掏出上个月出生的宝贝儿子的照片给我看,但同时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回到香港,“毕竟我要供养整个家啊!虽然……我很想念家人,但香港的薪水高很多……所以……”。他感慨道,自己挣来的钱好多都花在用手机打电话回家上。
在重庆大厦入口,我遇到一位已经六个月没见的尼日利亚商人。他说自己没能早日返港是因为汇率实在是贵得离谱,兑换不到需要的美元数额,“不过我现在终于回来了,之前订下四千部手机,还以为自己不能过来拿货,还好终于赶上,我又能赚钱了。”他过两天又要飞回家,走之前会仔细检查每一部手机。
我第一次结识与他同行的朋友,那个人即将去中国内地南边,他拿到中国签证后说:“在中国内地买衣服比在香港划算得多,我能按自己想要的款式订做三万件衣服。”这两个尼日利亚人都很担心波动的汇率会削损利润,更不用提他们祖国海关变化多端的关税,以及在重庆大厦等地被骗的风险了。他们说“赚钱难啊”,其他很多商人也都这么认为。
再走几步,我见到一位印度朋友站在警岗附近,他白天在一家香港的大公司工作,晚上回到重庆大厦帮家人打理旅馆。他现在的烦恼不仅是时间不够,还有他的香港女朋友,他的家人根本不肯接受这对情侣。他不知道该怎么办,应该选择女朋友还是家人——此时此地,除了等待别无它法。接着我邂逅了一位来自西非的朋友,他最近在中国内地南方做起了生意。
与其他我见过的非洲商人不一样,他以20万美元的在港投资申请到了香港身份证,精明的他把这20万用来租用和翻新一家位于重庆大厦的电子产品店铺,希望其他的非洲兄弟和穆斯林朋友会来光顾。他的妻儿最近也搬到香港,他认为香港是一个他们能扎根的新家,“香港值得信赖”。当然,我不清楚他能否把那二十万赚回来,特别是现在低迷的经济已经影响了包括重庆大厦的全球市场。但这个人虔诚地相信,只要自己一直做一个诚恳的穆斯林,就一定能在大厦里功成名就。
再走几步,我见到一位只见过一次面的年轻南亚人,他说自己已经失业并陷入绝望了,“我还能做些什么?我一点儿钱都没有,家里的人还都指望着我啊!”我不知道他说的是否属实,不过他确实看上去惊慌失措。我不了解这个人,但还是塞给了他港币并祝他好运。我并不想扮演上帝的角色,但还能怎样?好多人都有跟他相似的遭遇。我再来重庆大厦的时候,就没见到这个人了。事实上,我从此都再未见到过他。
以上所述的人们都是重庆大厦的常客,也是本书主角。在第一章,我将重庆大厦作为一个地点来进行探究:包括它为何存在,它所代表的意义,其建筑风格和历史,以及相关组织架构。在第二章,我将详细描述重庆大厦中的不同人群,包括非洲和中国内地的商人、南亚掌柜、国际难民、性工作者、瘾君子、游客,还有我追随其中的一些人所进行的访问和记录。第三章会描述经转这栋大楼的货品,以及商贩和买家如何通过自己的全球网络销售这些货物。第四章将探讨约束大厦内所有事物的法律网络,特别是那些过着边缘生活的避难者。最后,我试图找出大厦对里面的人和对世界本身的价值,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变化。
这本书讲述重庆大厦以及其中的人们,但此书也与“低端全球化”相关。重庆大厦作为这种全球化的中心支点,连接着世界上许多其他类似的支点,包括曼谷、迪拜、加尔各答、加德满都、坎帕拉、拉各斯、内罗毕等等。低端全球化与多数读者心中联想到的“全球化”一词很不一样——低端全球化并不涉及像可口可乐、诺基亚、索尼、麦当劳这类大型企业,也没有所谓的办公大楼、律师,或宏伟的财政预算。
相反,低端全球化中的商人很可能只是用自己的行李箱,或是租用一些集装箱和货车去运送货品,他们越过边界,尽可能地躲避法律和版权的干涉,他们的世界由金钱主宰。这些个体离乡背井去其他地区寻求更好的机会,不论是通过打临时工,还是以避难者和性工作者的身份。这就是今时今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主要形式。
重庆大厦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展现出无穷的经济力量和人力物力,但与周围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离大厦仅仅十分钟车程以外,香港尖沙咀和中环商业区集中了财富和高端全球化成果,残旧不堪的重庆大厦相比起那些办公楼,可谓两个世界。这本书不仅仅讲述重庆大厦的故事,也讲述世界关系网的非凡之处。
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重庆大厦是一个令许多香港人却步的地方。这里有几则从中文博客和聊天室摘录的典型评论:“我每次路过(重庆大厦)都好紧张……总觉得自己进去就会迷路或者被人绑架”;“我也不敢去,里面好像有许多色狼流氓”;“我看见一群黑人、印度人站在一栋大楼前,我抬头一看是‘重庆大楼’,如传说中那样真的是黑成一片,因为全是一团黑的人在里面”;“今日我和同学去吃咖喱,是我第一次去重庆大厦,好像去了另外一个国度。咖喱还不错,但是我刚进去还是很怕……因为爸爸警告过我不要进去”。如以上评论所指,一些香港华人,特别是年轻人,对重庆大厦的兴趣主要是为了光顾高层的咖喱餐厅,不过更多人还是害怕走进这栋大厦。
这种恐惧心理可以放大至整个香港地区,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评论家话语中也显而易见。以下几段话摘自一些欧美记者的网络评论:
有些家长的孩子们在亚洲背包旅行,家长最担心害怕的就是重庆大厦……世界上最锦绣繁华的一个城市,却有这样一个藏污纳垢和鱼龙混杂的廉价住处,更不用提它里面有多少潜在的火警和健康问题了。
重庆大厦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我能在一个戴眼镜的喀什米尔老板那里同时买到性玩具、周杰伦的盗版光碟、一本全新皮质封面的《可兰经》,他居然还能用五种货币找钱给我。我还能在重庆大厦的走廊过道和楼梯间,买到飞往孟买的打折机票、两千支TagHeuer牌子的伪劣手表,或买一张能不限时长致电尼日利亚拉格斯的电话卡……你能消失在这个地方。
重庆大厦为背包旅行的人提供非常廉价的住宿,同时也是许多非法活动的庇身之所,包括容纳非法逗留的人。这是个罪恶滋生的温床,有毒品交易、性交易等等,世界上所有的丑恶行径你都能在重庆大厦找到……就个人来说,我只会去那里吃咖喱。
重庆大厦的昭彰恶名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它曾经是许多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逗留地。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这个恶名继续蔓延。年王家卫拍摄《重庆森林》,讲述了发生在重庆大厦里的后现代爱情故事,再次加强了大厦的黑暗象征,扭曲了其真实面貌。实际情况是,香港华人在九十年代初一般不会来重庆大厦,即使到了那种地方也不可能有电影所表现的行为。
然而,这部电影准确地抓住了那个年代重庆大厦的面貌特写,而这种恶名延续至今,主要因为后续不断有大批南亚人和非洲人来到重庆大厦,在有点种族主义的香港华人和某些发达国家的人眼里,与那些来自穷国的同胞打交道还真是让人为难。
许多香港人和发达国家的人对重庆大厦感到害怕,主要因为他们觉得好多来自发展中和落后地区的人想来香港抢夺财富。文初所征引的文字夸大了重庆大厦的危险性——有些香港警察向我坦言,比起许多其他同样大小的本地楼宇,重庆大厦里面的犯罪率小得多,因为重庆大厦位处中央,而且那里经常有保安和警察出没。但那些引言仍然反映了部分事实,即重庆大厦位于香港,但它不属于香港。它仿佛是一座来自发展中地区的外星孤岛,降落在香港的中心地带,这才是令大家畏惧的地方,而并非什么犯罪问题所导致。这也是我为什么将此书取名为“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边缘地带(Ghetto)一般定义为“由于社会、法律、经济压力的原因,一群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一个地区”。然而,重庆大厦只是一座大楼而非地区,其中的居民也不仅仅属于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包括了各种各样民族背景的人。当然,重庆大厦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边缘地带,特别因其居民都是非白人及非香港华人的少数民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香港主流经济排除在外。
本地人由于对发展中地区所知甚少而产生惧怕,所以重庆大厦也因社会歧视而被隔离开来。对许多像上文引述过的人来说,重庆大厦是香港社会的他者。而对居住在世界上一个最富裕社会的本地人来说,重庆大厦就如香港的一颗“黑色的心脏”。
可是重庆大厦就算被看作是一个边缘地带,也不算典型。大厦中多数人作为低端全球化的工人和零件,其生活样貌还是十分资产阶级的,他们代表了南亚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奋斗的中产阶级。香港人或许觉得重庆大厦是一个连地狱都不如的危险之地,一些来此住宿的游客说不定也这么想,但是对于许多工作生活在大厦里的人来说,“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是他们的希望之光,是逃离发展中地区穷苦生活和通往锦绣前程的机会。
在重庆大厦工作或做买卖的南亚人及非洲人,不论持什么宗教信仰,不论是穆斯林、印度教徒、锡克教徒,还是福音基督教徒,都在这里活脱脱地体现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辛苦工作,努力攒钱,加上多多少少一点运气,一定能让他们买到幸福之号的船票。
但究竟为什么重庆大厦这样一个“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一个位于香港的发展中国家孤岛,会存在于世界上呢?
重庆大厦为何存在以及为何值得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治疗白癜风中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ly/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