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交通 >> 正文 >> 正文

国外理工男写历史会是这样看完真是长见识了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0/10/21
治白癫疯办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30903/4249431.html
引子: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是什么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是你的胃。

我们吃下的米饭、面包以及各种肉类,事实上是如此人为而不自然。

我们可以用许多方式看待历史:一张列出重要日期的大事年表,皇室更替帝国兴衰,或是政治、哲学或科技进展的叙述。

卡尔*波普尔说:没有全人类的历史,只有关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

古往今来,食物在社会转变、社会组织、地缘政治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和经济扩张等转化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本书的作者汤姆*斯坦迪奇,是一位出身牛津大学的理工男。他写历史属于跨界了,跨界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从正统学者忽略的细节入手,发现历史的隐秘规律。

比如,这本《舌尖上的历史》,就是以食物角度叙写,可谓视角独新,在本书里斯坦迪奇从历史中撷取6个片断:

1.文明的诞生;

2.社会结构的形成;

3.地理大发现;

4.新食物来源与工业化;

5.战争;

6.当前环境下的未来农业革命。

试图从食物背后找出推动历史发展的关键作用。了解了这些,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推动历史前进的不是我们的手,而是我们的胃。

首先,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祖先的时代,距今一万多年前人类文明诞生的最初时刻,那时人类靠什么吃饭?渔猎采集。但是这种原始的获取食物的方式随着人类数量增长,食物就出现了短缺。吃不饱怎么办?农业、畜牧业的出现,人开始掌握野生作物的生产周期,并且培育定期收割加工,这样,食物来源就稳定多了,人类有了条件定居生活,后来的一切文明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食物稳定的需求,催生了农业,也催生了文明。

到了公元前年左右,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类族群已开始从事农牧业了,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驯化植物”,这是不容易的,我们祖先对野生作物的改造之大,远超我们的想象。举个例子:

今天我们吃的玉米,就是人类长期改良培育过的,最原始的野生玉米,墨西哥类蜀黍,比今天的玉米小很多,现在的玉米是人类不断改造的结果,还有胡萝卜,那些橙色胡萝卜也是人类选择性栽培的结果。作者说,我们现在吃的一切农产品,几乎没有一种是名副其实纯天然的。如果不是人类的介入,它们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甚至根本不会存在,而这些改造,都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为“史前基因工程”。我们对食物的需求,推动了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也极大地改造了自然界。

再来看看我们的祖先过上了定居生活后,又发生了什么。那就是社会和阶级的产生。农业发展了,有了剩余的粮食。就需要有人来管理和分配,而这些权力就被少部分人掌握,这些人有的靠威望,有的靠个人才能。这就形成了最早的精英阶层。产生了部落领袖。原本人人平等的原始部落就逐渐分化成了富人和穷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世界就由这些统治者来支。配那么他们是怎么让这套秩序运转起来的呢?最初的源动力就是他们掌握的粮食,在古代的世界,食物就是财富,掌控了食物就掌控了权力,比如你可以用粮食为薪酬,组织起追随者,组织卫队来保卫你的权力,或者招徕一些有才能的人辅佐你管理你的部落、城邦或者王国。而且有了这样的机制作为统治工具,反过来可以支配粮食的分配。建立起穷人为富人耕作的这种体制,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就这样建立起来。而随着这样的社会组织形态继续完善,下一个阶段这些统治者的权力继续加大,可以协调农业活动,尤其是通过灌溉来掌握粮食从事生产,从而更牢地控制他的国家。再接下来一些强大的国家征服弱小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必须以贡品的形式交出其剩余物产,世界上早期的国家和文明基本上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而食物就是这个机制运转中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更具体的例子,食物如何促发了地理大发现?

15世纪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探险家疯了一样想到亚洲来,最主要不是找金银财宝,而是找香料。进入文明时代,人类吃东西就不再单纯地为了填饱肚子,而是越来越追求口味。特别是在上流社会,在吃的方面逐渐讲究起来。这时候,调味品的重要性就逐渐体现出来了。他们就需要香料,欧洲人使用香料的历史很久,作者找到了一份古罗马时代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海关报税单,上面列举了很多进口的香料,有:肉桂、桂皮、姜、胡椒、豆蒄等等。欧洲人用这些香料主要就是用作调味品,香料味道超美,被比作掉落凡尘的天堂碎片。可问题是,香料产地在热带,欧洲没有。所以就需要从亚洲,特别是印度、东南亚来进口,就象上面说的,早在罗马时代、甚至更早,就已经有覆盖欧亚大陆的香料贸易网了。

当时最主要的几大帝国,也是几大文明中心,象中国的汉帝国,今天印度北部、阿富汗一带的桂霜帝国,今天伊朗、伊拉克一带的安息帝国和罗马。被这个贸易网联系起来,除了香料和各地特产,还有技术、思想文化、宗教也都随着这个贸易网络相互传播。到了15世纪,地中海中部的格局发生了大变化,欧洲人通过传统的欧亚贸易路线获得香料,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越来越贵。这样才迫使他们尝试寻找新的航路,然后,大航海时代就开始了。

葡萄牙人发现了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后来又进入了东南亚控制了主要香料产地。当时,欧洲人把当时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包括菲律宾都统称为香料群岛,后来荷兰人取代葡萄牙人控制了东南亚,荷兰十七世纪的黄金时代,商业、金融艺术都空前发展,这背后支持的,就是香料贸易源源不断的利润。香料贸易直到十七世纪末,才被开始逐渐降温。不过,还是可以说,作为一种食品调味剂,香料对世界贸易和对世界帝国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说起大航海,不得不提起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主角——西班牙,早在葡萄牙人到达印度以前,西班牙雇佣的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就试图向西航行到达亚洲。结果无意中发现了美洲。然后通过欧洲和美洲的贸易往来,一些原来各自特有的物产,都跨过了大西洋来到了对方的地盘上,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哥伦布大交换。”下面讲两个例子:

糖与美国独立

马铃薯与英国工业化

在17-18世纪,对于美国的历史,也就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来说,蔗糖是重要的贸易品,特别是北方的新英格立地区,也就是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等几个州,他们最主要的贸易就是到加勒比地区买蔗糖和甜酒,再把这些糖运到非洲购买奴隶,再把这些奴隶贩卖到南方的南卡罗来纳、乔致亚等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大西洋三角贸易”。由于加勒比地区分属于英、法、西班牙等殖民地大国,法国、西班牙殖民地的蔗糖比较便宜,北美贸易商更愿意从他们那里进货。这样,作为北美的宗主国英国就不高兴了,年,英国议会出台《糖法案》,对其他国家输入英国、美洲殖民地的糖以及含糖的制品征收重税。这样就导致美洲的整个贸易链成本大增,美洲商人叫苦连天,接连抗议。引发了美英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直到美洲搞起了革命,并且最终脱离英国独立,建立了美国。可以说,闹出这么大的事,糖是一个很重要的诱因。

而对后世纪影响更大的是马铃薯,也就是土豆。土豆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后来被引进了欧洲。在18-19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而这时候,英国面临一个自然条件的限制,那就是搞工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建工厂,可英国是一个岛国,土地有限,都拿去建工厂,种地就不够了,粮食从哪儿来?英国就想出了解决办法。在当时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很多土地都掌握在英国人手里。英国人就把小麦这类的主要农作物都放到爱尔兰岛来种植。有了收成再输入到英国。而爱尔兰认为土地都租给英国人种小麦了,爱尔兰人吃什么?这个时候马铃薯就发挥作用了。当时英国在爱尔兰大力推广马铃薯种植,而马铃薯是一种含热量很高的作物,单位土地面积上种出来的马铃薯能提供小麦三部的热量。所以爱尔兰人就以马铃薯为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拿一部分地种马铃薯就够,他们自己吃的了其余的种小麦卖给英国,这不就一举两得了嘛。而英国就不用占农业用地,就可以用大量土地建工厂,专心地搞他们的工业革命了。

这个事件最正面的影响就是英国成为第一个通过农业向工业转化的国家,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那就是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当时的欧美各国正是看英国的成功才纷纷寻求向工业化转型,带动了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而英国自己,不但工业方面突飞猛进,也在19世纪的一百年内人口实际增长了3倍多。这让当时最权威的人口专家马尔萨斯目瞪口呆,因为根据他的著名人口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就会发生战争、瘟疫等大灾难,多余的人口逐渐死亡,之后才能实现平衡。不过英国的现实情况似乎给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反例。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马铃薯这种食物帮助英国人解除了后顾之忧。然而这个故事还有黑暗的另一面,那就是19世纪中期的爱尔兰大饥荒,爱尔兰引进了马铃薯之后就以马铃薯作为主食,这种把食物作为单一来源上的作法,其实风险很大。果然,年,爱尔兰的马铃薯患上了一种传染病,在地里就枯萎腐烂。这种病在全国蔓延。造成马铃薯大面积欠收,爱尔兰人开始挨饿,这场大灾难持续了五六年,有超过一百万爱尔兰人饿死或者病死。这是近代以来西欧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另有一百多万爱尔兰人逃荒来到国外,不久之后美国铁路的大发展就跟爱尔兰饥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劳动力有关。同时英国政府在爱尔兰大饥荒问题上表现很糟糕,这也给爱尔兰人留下很深的心理阴影。成为爱尔兰独立运动的一个思想源头。

说完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一看人类历史中占比重非常大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战争。

食物对战争的影响那就更大了,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打仗,后勤保障非常关键。美国的独立战争,那么强大的帝国—英国为什么打不过当年弱小的美国?主要不是战场上打不过,是后勤跟不上。英国要维持在美洲作战的3.5万人规模的作战兵力,每天要消耗37吨粮食以及57吨战马草料。英国最后是被食物的消耗量给拖垮的。

从古至今,一些名将能够纵横千里,深入敌国,靠的不仅是卓越军事指挥能力,同样依靠的是后勤给养能力,如拿破仑。他的方法是让士兵分散觅食,集中作战。动员士兵之前,也会在前面的行军路上储备若干大粮仓。但是,不随军携带过多的粮食,而是让士兵自己解决。这样就解决了行军速度的问题,往往在敌人军队办粮食的时候,拿破仑就已经打到他们眼前了。拿破仑军事生涯的顶点,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奥斯特里茨在今天的捷克境内,这场战役由法国皇帝拿破仑迎战法国、俄罗斯两国皇帝的联军。所以又称为“三皇会战”。军事史上有名。战略、战术方面就不细说了,单说拿破仑军队搞军粮的优势,他们行军途中从所过之处榨取的巨量粮食,例如:一座有人的德国小镇,法军愣是从这里搞到8.5万份面包,11吨盐,普舍耳的干草,普舍耳是一种农产品计量单位,一普舍耳大概等于1升,还有袋燕麦,升酒。正是有这样征收粮食的能力,拿破仑军队才不用带着大量累赘的粮车行军,才有了超强的机动性。在此次战役中他们在奥俄联军准备好之前,就先发制人,逐一击破。后来拿破仑说过一句名言:军队靠着他的胃行进。而讽刺的是,几年后拿破仑入侵俄国失败,主要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因为战线太长,补给不力。而俄国的冬天也让他的军队搜集粮食变得困难。同样是为了满足军队的需求,一些高浓缩、高热量便于携带的食品被研发出来,典型的就是罐头食品,比如罐头、罐装饮料这些最初都是出现在军队里。后来也转向民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哪个超市都能买得到,而除了战争场景,政治也是息息相关,比如苏联解体,粮食短缺是一个重要原因。而现在呢,一些彼此敌对的国家,也在用粮食为武器相互博弈。

食物的问题一直是进步的动力。我们的祖先就是在食物的驱使下,发展农业,创造文明。类似的事情一直都在发生着。年7月,液体氨的合成开启了一个宝贵并急需的肥料新来源,让粮食大幅增产成为可能。在20世纪,全球粮食供应增加了7倍,而人口增长了3.17倍,从16亿增加到60亿以上,这和化学肥料和高产量种子的研发有很大关系,这个过程,在今天被称为叫绿色革命,绿色革命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除了造成人口激增之外,也帮助数亿人脱离贫困。

未来,食物进程将对发挥重要影响,比如现在世界各国严重贫富不均,一些极度贫困的国家和地区现在还不能摆脱饥饿的威胁。人口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这些粮食从哪儿来?传统农业模式带来的生态压力已经让地球不堪重负,而新的科技手段也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可能还需要更长的观察期才能下结论。作者在这里也找不到明确的解决方案,他认为,找到传统的有机种植和新科技之间的平衡点,而不是盲目固守一端,将是未来粮食问题的关键。(来源:建国读书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jt/5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