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解殖民世界:非洲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讀本》
作者:馬穆德?曼達尼
出版:行人
出版日期:/01/25
譯者:王智明、沈思、陳耀宗、楊雅婷
ISBN:3
語言:繁體中文
策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出版贊助:亞際書院
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Mamdani)
為當代非洲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之一。年於孟買出生,年於哈佛大學獲得非洲歷史與政治研究的博士。曾任教於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es-Salaam)大學、烏干達的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開普敦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曾擔任泛非思想團體「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委員會」(CouncilfortheDevelopmentofSocialScienceinAfrica)之主席。於年被ForeignPolicy(US)與Prospect(UK)雜誌列入「世界最重要的20位公共知識分子」名單。
他的著作包括:《從公民到難民》(FromCitizentoRefugee)、《烏干達的帝國主義與法西斯主義》(ImperialismandFascisminUganda)、《公民與子民》(CitizenandSubject)、《當受害者成為殺人者》(WhenVictimsBe 對於中文讀者而言,在歷史與結構位置上一樣同屬於第三世界,兩岸四地及包括新馬的華文世界,其實與亞、非、拉各地其實分享著諸多共通的經驗:殖民、內戰、冷戰、移民、難民、後發資本、壓縮現代、威權統治、強人政治、族群矛盾、民主轉型等等,但也正因為這些經驗所帶來的迫切壓力,造成我們慣於將目光投向試圖學習、超趕的歐美,而與這些地區缺乏更為積極、具體的認識與互動,無法建立更為多元的參照,豐富我們的自我理解、定位與認知;特別是處於所謂全球化的時代,少了亞非拉的知識視角,對於世界的理解都失之偏頗。
因為推動年「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活動的緣分,結識了非洲當代思想家馬穆德?曼達尼(MahmoodMamdani),一年多來閱讀了他的重要專著,一起貼身工作,閱讀、對話與相處中受到相當多的啟發。透過初步的譯介,期待耐心的讀者能夠在閱讀中慢慢發現他在樸實無華的書寫中所展現的思想方式,暗含了尋找另類知識出路的可能性,他極為落地的理論化工作是建立在歷史的分析上,不僅有見地,有解釋力,也對現實的困境有膽識地提出解套的政治想像,我想這是第三世界知識分子所共同分享的情懷,不會只滿足於所謂客觀、抽離式的分析,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以知識介入重大的議題時,都是以深厚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對於問題有完整的把握,又具有冷靜論辯的理論高度。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曼達尼在過去四十多年的知識積累中,體現出一個立足非洲/第三世界、面向世界史的思維方式(modeofthought)。這是我們投入翻譯計劃的核心動力之所在。
非洲與亞洲地區的構成雖然差異很大,但是又有許多經驗與我們互通,藉由彼此的相互參照,相信能開展出新的問題意識,相互揭示遮蔽掉的核心議題。特別是有幸透過曼達尼與去年離世的友人SamMoyo接觸到泛非思想團體「非洲社會科學研究發展委員會」(CouncilfortheDevelopmentofSocialScienceinAfrica,簡稱CODESRIA),這個跨國平台四十多年間深耕出屬於非洲的現代知識傳統,造就了有前瞻性視野的分析,也形成了跨越國家的非洲區域內與跨洲比較研究的視野與能耐,在世界範圍內是獨具一格的知識社群,在許多方面比我們超前。希望藉由把曼達尼的思想工作帶入中文與亞洲的語境,讓我們能夠開始與非洲的思想界形成目前無法預測的互動關係。也期待在過去有遠見的前輩們已經開啟「第三世界」的道路上,會有更多有心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開展與亞非拉地區的知識連帶。
作為初步對於非洲思想界的譯介,本讀本翻譯了曼達尼的五篇文章與一篇訪談,這些文章的論據立足非洲而所觸及的議題──國家民族主義與民眾運動、人權/和解、移住民的殖民主義、大學的去殖民等──對中文世界並不完全陌生,可以建立起來理解非洲狀況的銜接點,或許可以激發我們自身語境的討論,工作團隊也特別製作的訪談希望有助於了解作者的生命軌跡與其所處大歷史之間的勾連,期待在未來能夠陸續以讀本與專著翻譯,讓讀者能夠對非洲當代思想有更為進一步的認識。
二、曼達尼的思想及其時代
曼達尼是非洲當代主要的思想家,生於印度裔穆斯林第三代移民家庭,成長於殖民時期的烏干達。少年時期親身體驗英國殖民體制的種族隔離狀態,受到民族主義反帝運動的洗禮。年烏干達獨立,在全球冷戰的競爭中美國政府提供了二十個獎學金的名額作為賀禮,曼達尼因為成績優異,次年被選派至匹茲堡大學學習工程,碰上全美六〇年代的學運熱潮,開始捲入政治活動,因而轉系攻讀政治學,參與民權運動。年畢業後進入塔虎托大學的Fletcher學院攻讀政經發展與法律外交,年取得碩士學位,進入哈佛大學政府系博士班就讀,學習期間完成第一本著作《人口控制的迷思:一個印度村子裡的家庭、階級與種姓制度》(TheMythofPopulationControl:Family,ClassandCasteinanIndianVillage,NewYork:MonthlyReview,),該書以印度農村的經驗為論證的基礎,指出第三世界控制生育人口政策的失敗,不能孤立的以老百姓非理性的態度來解釋,而在於整體社會條件的惡劣,要能改變更為寬廣的貧困、階級、種性等結構性問題,才可能改變農民的態度。
年他回到坎帕拉(Kampala,烏干達首府)在馬凱雷雷(Makerere)大學擔任助理,同時進行博士論文田野研究。此時碰上軍事強人阿敏(IdiAmin)政權的「排亞」政策,因印裔身分流亡倫敦,滯留難民營期間完成第二本的專書《從公民到難民:烏干達亞裔赴英記》(FromCitizentoRefugee:UgandaAsians 在主持CBR期間(至),曼達尼擴大了對南部非洲大陸的研究,完成了經典作《公民與子民:當代非洲與晚期殖民主義的遺續》(CitizenandSubject:ContemporaryAfricaandtheLegacyofLateColonialism,N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Kampala:FountainPublisher;CapeTown:DavidPhilip;London:JamesCurrey,)。CitizenandSubject(暫譯《公民與子民》)一書的極大成就是將非洲當成一個整體作為分析對象,試圖解答兩個相互關聯的問題:權力結構在當代非洲是如何在歷史的變動過程中組織起來?而其組織的方式又如何制約(分化)了民眾抵抗的可能性?換句話說,曼達尼提出了一個以歷史為基地的政治理論,解釋當前非洲的政治困境,核心的關鍵在於殖民史的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政治構造:表面上在獨立建國中由黑人原住民取代了白人統治者,但是殖民體制中所構成的「分散化的極權體制」(decentralizeddespotism)的「間接統治」形式下,依據所謂習俗法(customarylaw)所塑造、切割出來的多重「原住民權力當局」(nativeauthority),以部落(tribe)為單位進行治理,各自為政,這樣切割分化的格局並沒有在後殖民的狀態中經過民主機制改造,反而成為衝突矛盾、利益爭奪的來源。簡單的說,殖民時期二分權力結構──白人移住民(settler)是公民,黑人原住民(native)是沒有公民權的子民──在獨立後被複製:少數統治族群(以都會為主)成為公民,原來就已經被切割成眾多的部落(以農民為主體),依舊是子民,中央政權逐步由黑人取代,地方狀態卻是殖民時期所建構出來的部落內部極權主義繼續操作,間接統治延續的結果造成部落之間的族群分化。《公民與子民》所建立起來的理論架構,為他後來的幾本具有高度介入性的著作奠定了基礎,以非洲為整體的比較視野開創出新的學術思想方式。這種立足各地真實處境而又能跨越民族國家的分析方式,對亞洲的學術思想界會是極為重要的參考坐標。
年,曼達尼以ACJordan教授的名義受聘於南非開普敦大學,主持非洲研究中心,成為非洲第一個非洲研究的講座。校方請他規畫全校學生必修的「非洲研究」的共同課程,有關奴隸與南非歷史的部分,特別是在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是相當敏感的問題,遭到人文社會學科所中既有勢力的質疑,引發公開辯論,聚集數百人圍觀。接著,曼達尼在講座的就職演說,以〈移住民何時成為原住民?〉(“WhenDoesSettlerBe 大約在同一個時期,完成《好穆斯林,壞穆斯林》後,曼達尼往來於蘇丹達爾富爾與紐約之間,最後出版了《救世主與生還者:達爾富爾、政治與反恐戰爭》(
SaviorsandSurvivors:Darfur,Politics,andtheWaronTerror,NY:Patheon;Dakar:CODESRIA,)。這本書更是直接以知識介入政治的表現,挑戰了美國以紐約為中心上百萬人參與橫跨左右的「拯救達爾富爾運動」(SaveDarfurMovement)。他的分析完整的暴露拯救運動不接地氣,完全以美國自身的主觀需求去投射達爾富爾的狀況,以救世主(saviors)的心態將衝突矛盾武斷的定位為種族滅絕(genocide),迫使美國國家機器介入蘇丹內部矛盾,反而深化了對立,不只是對年前後近期的變化沒有充分的把握,對於長期歷史的脈絡與衝突形成的條件與軌跡更沒有理解。在歷史上,以駱駝遊牧為生的北達爾富爾群體,與以土地耕種為生的南達爾富爾人原來一直可以共存,到了英國殖民時期,20世紀前半部落化的政治過程中,土地政策逐漸將遊牧群體與農耕群體區分開來,前者變成了移住民,後者成為了原住民,土地的所有與使用權為後者所有,至此種下衝突與危機。一九五〇年代蘇丹獨立,民族國家化開始出現了問題,沒有土地的遊牧群體與農民,為了各自的生存發生爭執,特別是天候乾旱時,遊牧人要找尋出路向農地移動,在八〇年代後期三波矛盾中步步升高,「土地所有擁有權」(耕地部落)與「公民生存權」(遊牧部落)之間的矛盾,以族群衝突的方式表現出來,造成准內戰的衝突,但從來不是外部所理解的「種族滅絕」。曼達尼以分析、論辯為武器,一人單挑以國家為後盾的百萬人群眾運動,這個極具知識勇氣的介入是以《公民與子民》為立論基礎,是《當受害者成為殺人者》成型的方法與思路的延展與深化,進入達爾富爾的歷史語境,從在地、國家、區域與全球的多層次進行剖析,展現了歷史分析的解釋力,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不在於外部美國與聯合國的軍事介入,而是在蘇丹國家內部與區域性非洲聯盟合作建立起和談機制,促使各方政治力量坐上談判桌尋求和平解決。從《好穆斯林,壞穆斯林》到《救世主與生還者》,我們可以看到非洲一直是他分析的基地,但是所觸及的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或許(修正溝口雄三的講法)可以稱之為「以非洲為方法,以世界為目的」,這個思路會在爾後的寫作中延續下去。在哥倫比亞大學十年全職任教期間(至),曼達尼繼續與非洲保持緊密的關係,至年期間,他擔任CODESRIA的主席,協助該組織完成過渡轉型;年休假期間,他回到長期任教的馬凱雷雷大學,組成研究團隊開始了四年的研究調查,最後完成了《在市集中的學者:馬凱雷雷大學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困境,-》(ScholarsintheMarketPlace:TheDilemmaofNeo-LiberalReformatMakerereUniversity,-,Dakar:CODESRIA;Kampala:FountainPress,)。該書以馬凱雷雷大學為分析焦點,凸顯出世界銀行主導的新自由主義方案,在所謂「結構性再調整」(structuralreadjustment)的整體方向下,改變第三世界現代化的建設方案,以市場為導向,透過私有化與商品化的兩種過程,徹底改變了非洲的高等教育,破壞了大學各個層面上作為公共機構的特性。對於非洲大學體制的分析,讓他看到了問題的癥結,要如何使得批判性的知識生產能夠在非洲延續生根,促使他年全職回到馬凱雷雷大學任教,以參與實踐來改變大學所面臨的危機。他接掌馬凱雷雷社會研究所(MakerereInstituteforSocialResearch)的理念是要建立起一個跨領域的博士班,提供社會理論、歷史、政治經濟學、文化為基本的訓練,培育立足非洲的批判學術人才,也因此非洲過去發生過知識上的辯論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但同時也將他在世界各地的學術關係帶回非洲,讓學生能夠透建立起更為寬廣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設計承襲著CODESRIA長期以來的知識積累,但補足了過去沒有有意識的去培養高等研究人才的缺憾,透過博士班的建立使得泛非主義的分析視野能夠得到繼承,同時能與世界各地形成對話關係。期待他的努力能夠在下一代學子身上開花結果。
除了以上提及頗具影響力的十本專書著作外,曼達尼有六本編著以及大量的學術論文,並在報刊雜誌發表文章與接受媒體訪問評論公共事務。他最近期的著作《界而治之:原住民作為政治身分》(DefineandRule:NativeasPoliticalIdentity,HarvardU,)是在哈佛大學紀念W.E.B.DuBois的系列講座,可以說是將他過去對現代非洲(殖民)政體研究的理論性總結。此書將「間接統治」思想形成的源頭追溯到19世紀到20世紀的過程中,英國在印度、馬來亞,以及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出現統治危機的調適方案,在20世紀移植到非洲大陸;其基本的理論已經不再是過去老帝國的「分而治之」(divideandrule),而是「界而治之」(defineandrule):將被統治的原住民分割成不同的人群後,進一步積極的去界定、定義、恢復、保留、規畫他們的傳統與文化,透過法律制度、政治機構,更為主動地去塑造不同的原住民主體性;換句話說,「原住民」、「部落」、「移住民」等都是殖民時期的歷史產物,之前人們處於相對自然狀態的文化與經濟生活中,沒有明確的分類系統,也沒有清楚的邊界,在殖民體制的現代國家到來後,經過統治機器主動的政治過程納入了治理方案;也就是在特定的國家形成(stateformation)中,身分認同被政治化、固化,透過行政、法律的實際運作,部落邊界被建立起來,從而回頭去挖掘、打造它的傳統,規範原住民的行為舉止與生活方式,所以原住民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政治的結果。正是在殖民統治的歷史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知識成為治理的依據,而殖民學術卻也造成深遠的影響,在獨立建國後國族史的自我的認識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如何從已經構成的政治體制與歷史認識中解放出來,成為至今必須面對的難題,如何拆解殖民史觀,如何打破間接統治的格局,重建政治、法律機構是非洲大陸漫長的努力方向。
......(全本閱讀請購買本書)
文/陳光興
馬穆德?曼達尼相關阅读鏈接:
上海
第三世界行动计划:亚际书院年度讲座暨亚际双年展论坛(上海)
--更多近期出版白斑北京治白癜风的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dl/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