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搬到市区之前,我一直住在北京郊区。那里是石景山、门头沟和海淀三个区的交界地带。
如果计算直线距离,老房子离市区并不算远,但是由于中间隔着西山,所以每天上下班都要绕。我工作的地点在海淀黄庄,每天要往返52公里。
最喜欢下班开车回家,天气晴好的时候,在西四环定慧寺桥右转上阜石路向西,就能远远地看到山,等下了高速路,沿着石门路再过两个红绿灯,穿过模式口,山一下子就近了。
如果是夏天,我这时就会摇下车窗,让黄昏的凉爽吹进来。一般来说,只要穿过这个小山坳,下了坡,温度就会下降3℃左右。
再开10分钟,就到家了,老房子在山脚下。两面环山,东面的相对低一些,有公路可以开到山顶,然后可以沿着山脊,一路走到香山,就是北京驴友口中的“香巴拉“(香山-八大处拉练线路)。
北面的很高,车是开不上去的,冬天的时候,会露出几条小路,几乎是不绕弯,沿着山坡直直地通向山顶。这个山叫刀背岭。
每次转弯看到刀背岭,都有爬上去的念头,但是仅仅是念头。在老房子住的这些年,山几乎就是我们生活的背景,虽然看着很近,很实在,但就像国画山水中的远山。虽然有小径,有芒鞋竹杖的老僧,有隐隐约约的亭子,但我只是旁观者。“人在山中”仅仅停留在想象中。
大眼睛出生后,我只是带他开车上过几次东面的山,在香巴拉上玩过几次,我和大眼睛妈妈也只是徒步过一次。不怕大家笑话,我们走到过山顶之后累瘫,没有勇气再走下来,只好搭了一辆货车下山。
大眼睛5岁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城里,山更远了。
02
年的第一天,是我们一家子被“带”着登山的开始日期。带我们的,是一群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就是我在《20年,7个人……》那篇文章中提到的那群相依为命的朋友。
他们爬山已经有一段历史了。我们家一直没参与,忙是一个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犯懒,不懂得登山的乐趣。否则在老家的时候,那么便利的条件,早就应该开爬了。
新年第一天,为了讨个好彩头,我们全家参与,一起去了百望山。几家人都凑齐了,有大人,也有孩子。
我们几个人要孩子的时间跨度有点大,早的孩子现在读研一,晚点儿的比如大眼睛,读小一。好在我不是唯一一个晚的,另外还有两个孩子,一个比大眼睛大两天,一个大两岁,他们三个是非常好的玩伴。
登山技术总监是张博士,但是领队却是他的爱人,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美阿姨。美阿姨的孩子在美国读大一,也是我的学生。年轻人很优秀,对待3个小弟弟妹妹非常有耐心,一路和他们玩“考单词“的游戏。就这么玩着玩着,我们到了山顶。
我是从那次发现大眼睛非常喜欢爬山的,一来是有小朋友一起玩,二来他是个精力过剩的孩子,爬山的时候可以跑来跑去,队首队尾来回串,我们爬一个山,他恨不得是爬两个山的距离。我发现他也非常喜欢大自然,在山间奔跑的那种无拘无束,是在城里所没有的。
我也带了岳母一起,没想到她也非常开心。一路上兴奋地说这说那,就像个孩子。她在苏北的农村长大,喜欢自然,认识许多花草树木,本来我还很担心她是否能跟下来,结果到她一点问题都没有。
百望山我开车路过很多次,从车上看,真的是座小山,似乎几步就可以上去了,然而真爬到山顶的时候,极目远眺,却发现后面还有山峰,所谓山外有山。在城市中的繁忙生活,的确忽略了很多近在咫尺的景色。
元旦那天从百望山下来,大家都意犹未尽,相约春节再登一次,然而谁也不曾预想到疫情的来临,再碰面时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
03
当北京的部分公园可以开放的时候,我们似乎一下子就跳到了春天。这个春天的北京,人烟稀少,交通便利,从前因为车流汹涌而忽略的路边美景,似乎一下子都出现了,这里几树桃花,那里几丛杏花,煞是好看。
再见面登山的时候,陪小朋友们猜单词的大哥哥回美国继续读书了。开始是他担心在国内的父母,现在轮到我们担心在美国的他。
老朋友们几个月在家,再次见面格外亲切。也可能是因为这次疫情,在家里闷了许久,该想通的人生道理都想通了,于是大家都格外珍惜相聚的机会,约好从今以后,每个周日都要一起登山。
我们还真的说到做到了,而且不只登了一座山。我们登山队有点混搭,年龄最大的快70了,小的只有6岁。我们通常是早上8点在山脚下集合,带好一天的水和食物,然后出发。
第一次的挑战来自于西山,我们没选择走防火道,而是沿着小路攀爬,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锻炼,他们最喜欢走野路了,喜欢冒险,喜欢穿行在树丛中,沿着山间的小路前行。三个小朋友总是和美阿姨走在第一梯队,我们在后面,偶尔会喊上几嗓子,让前面的慢下来。
有一次我们队有点冒进,这个和领队与技术总监夫妇有关。只爬了一次西山,就带我们进阶了鹫峰和北尖儿。我们早上8点扶老携幼地进山,过了一个山头,又接下一个,一直爬到了海拔米。等我们下山,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
中间有过几次经历,想起来比较后怕,比如一次由于孩子们坚持要走野路,意外遇到一个垂直60度的大土坡,一群人连滚带爬的下了坡,脚落在平地上都感觉腿在抖。比如一次山间突然下暴雨,等到下山时全队都已经湿透,但却看到了最美的山间彩虹。大眼睛也给过我们“惊喜”,有一次在水边休息吃饭,几个孩子在水边玩,结果这小子一不小心掉下去了。好在他会游泳,很镇定地自己爬上岸。浑身湿透,无辜地看着我。
我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一个月前,另一个同学一家三口也加入进来了。大儿子也在美国,小儿子3年级,是个小胖子。第一次参加登山,我们就是一个比较长的线路,从西山正门爬上去,然后绕到后山,走到水库,再翻山回来。小伙子居然全程坚持下来了,虽然一只叫嚣要给这次线路差评。
他可真累坏了,但是下次活动的时候,没有妈妈劝说,自己主动来参加了。
04
上周,我们登上了刀背岭。
“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这句话我从小就知道,然而离我老房子咫尺之遥的刀背岭,我居然10年之后才上去。
队伍早上集合的地点,就在老房子后面。我和大眼特地提前出发,回去看了看老房子,然后和伙伴们汇合,开始登山。这次我没有带老人家,因为这次的路线的确有点危险。
这条线路是沿着山坡,一条直线上去,所以比较陡,而且前半程几乎没有树荫,那天太阳有很毒,出汗多,体力消耗也很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大眼睛无数次回头,看山脚下我们的老家。那天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我们的小家,藏在一个小山包的前面,随着我们的高度增加,也一点点呈现出来。
每次我都会看上一会儿,和大眼睛说上几句,但是小孩子终究是小孩子,看一眼就转身走了,他的目标就是登顶。
可能这就是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区别吧,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过去,他们心里满满的都是未来。
由于天气太热,2个小时之后,我们建议小胖子一家下撤,大家很担心他的体力。我们短暂地开了个会,做决定之后,我们继续上。下午两点的时候接到他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dl/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