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特产 >> 正文 >> 正文

难忘那些岁月忆乌干达KE机场高速公路项目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6/3

雨后的乌干达KE高速

两国领导人出席通车仪式

年6月15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总理鲁贡达的共同见证下,历时近十年的乌干达KE机场高速项目竣工,通车典礼上,汪洋主席对乌干达KE机场高速公路的定位作用和建设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在乌干达传统歌舞表演和中乌两国国歌声中,乌干达第一条收费高速公路正式进入运营通车阶段,结束了乌干达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KE高速项目自年开始项目考察至今,凝聚了我院50多名参建员工的心血,在项目测设阶段,项目组克服了标准规范差异巨大、业主管理能力欠缺、勘测设备资源匮乏等困难,长期奋战在海外第一线,“十年磨一剑”,终于使项目成功通车。回想项目勘设过程,有苦有乐,有喜有悲,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脚步丈量沼泽路

乌干达KE机场高速项目沿线全年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分布有大量的季节性和永久性沼泽,是本项目最为主要的特点和难点,其中以主线K22公里沼泽为最,沼泽宽度约2公里,决定着项目的总体造价与成败。

年,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最终合同谈判做好数据准备,项目组决定徒步进入沼泽进行初步勘察,了解沼泽的积水及淤泥深度。这在当时是一项冒险的举动,因为大部分沼泽的核心区域从未有人踏足,且沼泽内部暑气蒸腾,蚊虫遍布,据说还有毒蛇,情况异常复杂,但是为了保证初步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在合同谈判中掌握主动权,科学确定后续勘察和设计方案,项目组成员徒步进入沼泽区,掌握第一手的水文和地质资料。

蓝色袋子里是层层保护的数据材料

  经过周密部署,详尽预案,在做好防虫防蛇措施的前提下,由项目负责人亲自带领,项目组成员踏着齐腰深的泥水,一手拿着图纸,一手拿着简易的插探设备,一步一步走向沼泽深处,逐点进行踏勘。

即使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穿越沼泽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经常有突发情况,沼泽内部由于有千百年来堆积的腐烂动植物,越往核心区域前进,氧气密度越低,环境温度越高,经常会有缺氧中暑情况发生。项目组克服重重困难,多次进出沼泽,由浅入深,取得了沼泽区域水深和淤泥深度的第一手资料,为随后的合同谈判、勘察方案和设计方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年的一个细节,至今想来仍为之动容,在踏勘沼泽的过程中,大家无一例外的会手脚并用,满身泥水,经常会突然整个身体都陷入在泥水当中,但是无论在任何突发情况下,大家的第一反应竟然都是将图纸和记录数据的原始手簿双手高高举起,避免珍贵的数据损毁,这一朴实的下意识举动,就是“特别能吃苦”这一“一院精神”的最好写照吧。

汗水搭起幸福桥

年,经过艰苦的合同谈判,项目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既要保障总承包商的利益,又要符合乌干达人民的期望,设计师只能绞尽脑汁、日以继夜,斟酌一个个技术参数、编制一份份技术报告,为项目在乌干达的落地绘制每一张蓝图;面对乌干达政府各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80多人,阐述中国公路设计思想和理念,向他们勾画乌干达第一条收费高速公路的美好画卷。

当年的沼泽路

如果说一个人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需要付出十倍的努力,那么一国的规范体系得到别国的认可,那就意味着百倍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本项目的主合同中规定,项目的全部勘察设计均需采用中国规范,因为乌干达为前英殖民地国家,该国一直以来均采用英国的规范体系,业主和监理对中国的规范体系充满了质疑,同时由于文化、体制、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两国工程师在项目初期针尖对麦芒。项目组通过细致的准备、充分的技术研究分析、高质量的设计报告和文件,夯实了双方的信任基础,通过高频次沟通交流,逐渐使两国规范在机场高速公路项目上深度融合,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文件顺利获批。

如今的幸福桥

记得当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为业主和监理不认可中国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和计算无法采用国内的相关成熟软件,结构图纸批复困难重重。为了说服业主的相关专家,结构设计团队按照当地习惯,从零开始,分别按照中国规范和英国规范,手工编制了上百个Excel计算书,代码总长度上万行,并通过模块化拼装,提高计算效率,通过长达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发挥“特别能战斗”的企业精神,最终得到了业主的认可,为东非区域第一长桥-Nambigrawa沼泽大桥的批复奠定了技术基础。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项目考察、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合同谈判、初步设计、技术条款谈判、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服务,全过程的勘察设计咨询服务历经近10年时间,其中有我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许多技术人员辛勤付出,常年驻扎在现场。

奋战在一起的战友们

项目实施的近10年中,全院上下共有50多人参与和支持过项目的工作,到项目现场工作过的中方人员31人,其中测量人员6人,综合事务人员6人,技术人员19人。现场工作人员最多时16人,在不同时期,还聘用许多乌干达当地员工,能够记得的有Sandra,Ewas,Ronald,JL,Patrick,Martin等。

巾帼不让须眉,出得了外业,做得了设计

在这近10年的时间里,项目组主要人员平均每年驻现场9个月以上,他们远离家人、恋人,在埃博拉疫情和疟疾的双重考验下,不辱使命,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项目组成员大多为80后年轻人,大多数同志都处在热恋或新婚的状态当中,由于项目有时要赶进度,有的同志在项目最忙的时候11个月才能休假,记得当年每天晚餐后(当地时间7点,国内时间凌晨12点),驻地的一景便是大家都抱着手机,与电话那头熬夜等待的家人或恋人通视频电话,诉说牵挂、强忍泪水。项目实施的10年中,每年的春节都需要有人在现场留守,每当此刻,思乡的心情都会无法抑制,此情此景,在海外工作过的同仁们也一定都深有体会。在这10年间,在这近个日日夜夜里,项目组同仁以驻地为家,“特别能奉献”这句话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创新永远在路上

  这近10年中,在项目不断推进的同时,项目组也不断积累,发挥公司“特别能创新”的企业精神,根据项目的实施经验,总结和探索了东非高原沼泽处理全套技术,详细分析了高原沼泽的分布、成因、特性、勘察和处理方法;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了海外DB项目总承包商的技术风险及防范措施,从标准规范风险、地形地貌风险、地质风险、水文分析、筑路材料分析、工程方案改变、安全和环保、业主需求文件风险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风险识别和规避;根据项目的实施经验创新了海外公路设计项目适应性组织管理模式及管理流程。以上这些宝贵成果,项目组成员都将其形成文章,发表在了《公路与自然》的东非专刊上。

诗与远方在心中

在异国的土地上,除了紧张的工作,也有别样的生活,我们也曾在美丽的维多利亚湖畔泛舟,领略非洲的野性之美;也曾在乌干达灿烂的夜空下畅谈,畅想美好的未来;也曾在动物自然保护区,听到过雄狮的咆哮;每当项目组成员生日时,我们都会准备蛋糕,送上美好的生日祝福;为了锻炼身体,我们用油漆在院子里画出了羽毛球场,准备了兵乓球台;每个国内佳节,我们也会自己动手准备应景的汤圆、粽子等食物,贴春联看春晚。在项目实施漫长岁月里,并非都是紧张的工作,也有诗和远方,而此时的远方就是心中的祖国和家乡。

神秘的非洲

扬帆起航再出发

年6月底,项目在中乌两国高层的见证下正式通车,望着如巨龙般延伸向远方的KE高速,在国家领导人饱含深情的说出“所有参建的中交员工们,祖国为你们骄傲”,所有默默的坚守,在此刻都有了答案。

难忘那些岁月!经过KE项目的洗礼,项目组成员目前已经成长为我院海外业务的骨干,他们仍然在各个岗位上奋战在海外一线---从东非高原到西非雨林,从南美荒原到马来海岸,到处都有他们奋战的身影,下一个十年,让我们扬帆再起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tc/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