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特产 >> 正文 >> 正文

维和随笔一乌干达和南苏丹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4/20
全国白癜风患者救助计划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如果有人问:能使一个国家人民幸福的前提是什么?可能多数人都会告诉你:国家富强。理论上来说,这个回答没毛病。毕竟我们都认同——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回过头想想一想,国家富强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能富强?假若不是,那这些注定无法富强的国家人民是否就一定不会觉得幸福呢?

笔者离开祖国,先后在乌干达的二号城市恩德培和南苏丹的首都朱巴进行了岗前培训。乌干达和南苏丹同属东非共同体成员国,亦称东非六国。论国家实力,这两个国家不仅在东非六国垫底,而且也稳居当代世界贫穷落后国家的第一集团:前者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后者则稳坐“世界最贫穷国家”宝座。

(图1:恩德陪联合国基地大门)

“你给我玫瑰色的梦想,却没赐予我飞翔的翅膀”。每个国家都想要富强,但客观说,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应验了一句被我们断章取义了很久的名言: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但往往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1%。国家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等因素都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潜力和上限。

先说乌干达,被誉为“高原水乡”的乌干达虽然拥有着绝佳的气候,常年温度稳定在22-25℃之间,且坐拥世界第二大湖——维多利亚湖,农业生产难度极低,种啥活啥。但即便如此,该国却依旧不具有追逐富强的潜力。因为该国各种工业材料储备极低,且为内陆国家,无法与海洋亲密接触。仅仅是这两点,就足以把乌干达的国家发展上限牢牢的压制在较低水准——一个完全没有工业潜力和海洋运输生命线的国家,或许可以小有所成,但绝对与“富强”两字绝缘。

(图2:乌干达的气候和环境都很好)

再看南苏丹,上帝对他们不薄,赐予了丰厚的自然资源:诸如铬、钨、钢、金、银、铜、锌藏量都极为丰富。尤其在探明原油储备上,该国可谓是羡煞旁人,在非洲数一数二。此外,位于热带草原气候的南苏丹在农林畜牧鱼上也极有潜力。然而,由于没有出海口和石油工业,他们只能依靠邻国提炼和运输原油,因此失去了超过70%的利润,而且还要面临本国原油资源的日渐枯竭。

(图3:飞机上俯瞰朱巴城)

这一对难兄难弟,因为缺乏工业能力和内陆地理位置,都有一种命运被它人掌握的无力感。可以预测,即便是未来一切外在环境都出奇的有利,他们也几乎没可能成为“富强”的国家。

然而,即便是在同样穷苦的现在,在物质条件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两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和素质却截然不同。

(图4:乌干达穷而不困)

笔者在和乌干达人民接触的过程中,被他们普遍展现出来的友善和质朴所感染。无论走到哪里,路上的行人绝大多数都面带笑容,见到我们时会主动打招呼。这绝不是我个人一孔之见的片面归纳——联合国在年把乌干达评选为“最友善国家”。一个如此穷困的国家,却能拥有如此坦荡而豁达的人民。

(图5:恩德陪的街道很温馨)

记得初到乌干达,我和朋友路过一个大家庭,六七个小朋友立刻围上来,用英语活泼开朗的问候着我们,希望我们去家里做客。过了几天,为感激他们的友善,我特意从联合国基地的PX店买了几盒零食送给贫困的孩子们。他们还要瞅瞅母亲,在得到准许后才兴高采烈的收下。在和孩子们母亲交流的过程中,孩子的父亲忽然消失了,我当时也并没有在意。和孩子们嬉戏许久后,我准备动身回营地时,孩子的父亲才气喘吁吁地回到门前,手中提了一条大鱼,并说送给我。我这才明白孩子父亲刚才就那几十分钟时间就是跑到维多利亚湖捕鱼去了。为了婉拒好意,当时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我们住的地方没有设施,无法烹饪这条鱼”。哪知道,孩子母亲听了立刻就拿起刀去旁边的树上砍起了树枝,说给我拿回去生火,我立刻阻止了她。看着他们失望的表情,我知道必须实话实说了,于是我非常诚恳的说:“IsoappreciateyourkindandIreallyapologizetorejectyourgift.Tobehonest,wehavethestrictdiscipline,wearenotallowedtoacceptcivilian’sgift.Ihopeyoucanunderstandmystandard.(我很感激您的好意,也很抱歉拒绝您的好意。坦白说,我们有严格的纪律,我们不能被允许去接受平民的礼物。我希望您能明白我的立场。)”这下,他们就理解了,并恢复了热情,最后一直把我送到驻地。离开前,我还一再告诉孩子父亲,中国有句名言叫“再穷不能穷教育”,无论怎么难,都要送孩子去读书,因为“知识改变命运”。他回答我:“谢谢您的建议,请放心,在乌干达,每个家庭都很重视教育”。的确,东非共同体的一份报告显示,乌干达的教育状况排六国第二,仅次于全方位的龙头大哥肯尼亚。在恩德培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各种规模的中小学。

(图6:乌干达遇到暖心的一家)

在乌干达的日子,我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在羡慕中国的伟大成就之余,也都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们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活力和幸福,隔着一条街我都能从他们那温暖的笑容里感受得到。

而在南苏丹,则是另外一种景象。我先列举几个数据,就足以让人触目惊心。南苏丹超过95%的人口处于联合国划定的极为贫困线之下,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6.5元人民币)。每10万人里只有1名医生,75%的人口是文盲。全国只有2%的公路,1%的家庭有供电,就业率不到12%。有约万人死于内战,目前有超过万难民无家可归。

(图7:南苏丹人民是真的苦)

走出联合国营区,在南苏丹首都朱巴见到的景象却和乌干达有天地之别。黄土漫天的街道,表情麻木的行人和随处伸手索要钱物的孩子,他们拦截车辆,甚至攀爬车辆。在这个国家,拍照是违法的,所以多数情况,笔者甚至都不敢拿出手机。

年,这座城市就曾经受过炮火的洗礼,许多人无辜丧生。当笔者来到朱巴山下,看到山上巨大的基督教十字架时,不禁感慨万分。

(图8:朱巴山顶有个巨大的十字架)

位于南苏丹首都的朱巴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锦绣。然而这青天白云的俊俏却和落寞不堪、沙土漫天的破旧街道格格不入,仿佛硬是把一幅鲜艳的水彩画强行拼凑进一张不知年代,无问东西的老照片一样。

那山顶高耸的十字架,迎着阳光,俯视着苦难的生灵,以一种无比高冷的犀利目光收悉着一切,抚慰着芸芸众生。然而,回想不久前的朱巴混战,呼啸的炮弹畅快地砸在这片荒芜之地时,又有谁去看一眼那山顶的神光,倾听上帝的福音,怜悯哀嚎的百姓?

有没有人在硝烟中抬头看一眼朱巴山上这圣灵的图腾,内心闪过一丝彷徨和不忍?这都已无从知晓了,或许唯有随处可见的弹坑和偶尔拂过的微风能在深夜里抽泣出真实的一切。

(图9:如何应对南苏丹孩子的乞讨是门艺术)

夜幕渐临时,每晚7点准时到来的宵禁即将开始。我正准备返程,却遇到一群几乎赤裸的孩子围上来乞讨。当我正准备从口袋里掏出饼干时,一名欧洲的老维和人员阻止了我,他解释说:“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你可以去援助他,可是如果孩子多了,你这样的举动可能会给你自己带来灾难——你很有可能被围困,被抢劫,甚至是围攻。”

客观说,乌干达除了气候条件,在各方面,尤其是致富潜力上是远不如南苏丹的。然而,乌干达人民的幸福感和国民素质却是南苏丹所不敢奢求的。究其原因,大家应该看的非常清晰了。

(图10:南苏丹全国只有公里公路)

首先是国家的安定和谐。乌干达人民对此特别有发言权。在一次散步时我遇到了一个乌干达老人,他谈起他们曾经的总统伊迪·阿明时,特别愤怒。这个阿明总统可谓“世界闻名”了,被称为非洲历史上的三大暴君之首,生吃人肉,杀人无数。老人说那个时候的乌干达,人人自危,道路以目。而如今的总统穆塞韦尼虽然干了几十年也没啥成绩,但至少保持了国家的稳定,所以老一代乌干达人都很支持他,而年轻的乌干达人都希望政绩平庸的现任总统在大选下台。的确,只有经受过战乱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而处于幸福中的人往往奢求更多。而南苏丹近年来一直内战,可谓战火连天,所有的国家潜力都化为乌有,沦为空谈。

(图11:乌干达的商业街还不错)

其次是教育的重视程度。乌干达第二大城市恩德培随处可见各级学校,而南苏丹第一大城市首都朱巴的学校却寥寥无几。乌干达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多数都会讲英语,甚至几国语言,而南苏丹文盲却接近80%。高晓松说:“自由和幸福的概念,是在接受了一定程度教育后才能感受到的”。对此,我深以为然。人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根本,没有教育,何谈国家民族之希望?

(图12:南苏丹五年时间通货膨胀百倍,这是一次饭钱)

最后是归属感。南苏丹是联合国最年轻的成员国,真正存在没有几年,人民对于这个新生国家的认同感有限,因此很难产生足够的凝聚力,也就不存在共度患难的决心和相互体恤的耐心。一味按照西方的简单投票制选取总统,激化了最富有的“人口少数派”和很贫穷的“人口多数派”同时也是掌权派的矛盾。简单的逻辑,富有的少数民族因选民少而没有推选上总统,自然不愿意把本族占有的石油无偿给所谓的“国家”。说到底,还是只有民族和部族概念,而缺乏“家国情怀”。当然,这个不能只怪他们觉悟低,说到底,还是强行嫁接的政体不合适,以及民族之间缺乏相互的认同。这其中的悲剧和血泪,或许应该让我们国内的那些鼓吹西方政体的公知们来亲自体会一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tc/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