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底,一种基于黑猩猩重组缺陷3型腺病毒构建的埃博拉疫苗已经在美国通过了一期临床试验。而近日,另外两种分别针对埃博拉和马堡病毒的DNA疫苗也在非洲人群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发表在《柳叶刀》(theLancet)上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两种丝状病毒疫苗对乌干达健康成年受试者安全性良好,而且它们所产生的免疫效果也与此前在美国进行的研究结果类似。这也是埃博拉疫苗首次在非洲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
研究领导者、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朱莉?莱杰伍德(JulieLedgerwood)教授说:“这是第一项展示了埃博拉试验疫苗对非洲人群同样具有较高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研究。非洲人群受埃博拉疫情威胁最严重,鉴于此前有研究发现,一些疫苗对非洲族裔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次的研究发现可以说是格外振奋人心的。”这两种试验疫苗(VRC-EBODNA-00-VP和VRC-MARDNA-00-VP)分别针对埃博拉病毒及马堡病毒(一种与埃博拉亲缘关系较近的丝状病毒,也可引起出血热),疫苗所携带的DNA片段可以表达病毒表面的糖蛋白。此前,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已经显示,对这种蛋白产生的免疫反应具有高度的保护性。
在这项一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们从年11月到年4月招收了名来自乌干达坎帕拉的年龄在18到50岁的健康成年志愿者。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四组,分别接受埃博拉疫苗(30人)、马堡病毒疫苗(30人)、安慰剂(18人)或两种疫苗联合(30人)注射,在四周和八周后各重复注射一次。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单独接种还是联合接种,这两种疫苗对非洲人群都是基本安全的,而且它们可以有效刺激人体产生针对病毒蛋白的抗体和T淋巴细胞。在第三次注射的四周以后,埃博拉疫苗接种组有57%(17人)的受试者对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产生了抗体反应,联合接种组有14人产生了抗体反应。但是,这些抗体并不能长时间维持,在接种后的11个月内抗体数量就会逐渐下降并回到无法检出的水平。这两种疫苗在乌干达成年人中都表现出了比较好的耐受性。研究期间,只有一例较严重的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量下降)出现在注射马堡病毒疫苗的受试者身上。研究者认为,这一事件与疫苗接种可能并不相关。莱杰伍德表示,这一发现为研发更有效的疫苗打下了基础,它也将对利用黑猩猩腺病毒作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的研发工作带来帮助。现在,基于黑猩猩重组缺陷3型腺病毒(cAd3)的埃博拉疫苗正在美国、英国、马里等地进行试验。在一篇相关评论文章中,来自牛津大学的萨拉尼亚?斯里达尔(SaranyaSridhar)博士写到:“在疫苗研发,尤其是针对非洲的疫苗研发中,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而这项研究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tc/5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