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历史 >> 正文 >> 正文

唯识二十颂讲话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10/5

12

竹林书院

学入槐轩,武继隐仙,医承终南。

专注于道武医智慧的传承与传播。

《唯识二十颂》讲话

《唯识二十颂》,亦系世亲菩萨所作,并有论释;为简别《三十颂》,故名曰《二十颂》。中国有三家翻译,以玄奘法师所译者为最简明,又得窥基法师,为之述记,自后凡所讲者多依之。在印度有护法菩萨为之作释、义净法师所翻译,名《唯识导论》。王恩洋居士近著论疏,文义双畅,尤为善本。余于南洋教学时,多依之为课本,但学者多属初机,故不得已先从本颂讲起,以作为学者登高自卑之一助,今依次讲述之:

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

现在外人又提出第四个问题云:外面的色法,既然不是实在的,那末,这“五根”和“五尘”的“十种色法”,究竟从何而生呢?

唯识家的答复是:你问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吗?就是从“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了许多“色法”的“种子”,又由“种子”生出了“色法”的“现行”,这“现行”的“色法”,非有似有而转变出来了“根身”——五根,“器界”——五尘,其实这根身、器界、五根、五尘,都不是离开心识之外而有的。因为要成立内(五根)外(五尘)的处所,所以佛才说这“五根”和“五尘”的“内外十处”了。

现在外人又提出第五个问题云:佛说这“内外十处”,对于众生有什么利益呢?

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

唯识家的答复是:你如果能知道这个身子,不过是“五根”与“五尘”和合的话,那末,也就会觉悟这个——“数(音朔)取趣”——有情,没有实在的“常”、“一”、“遍”、“主宰”的真我。"我执”既破,“人无我”的真理,也就会显现,而“生空”智,也就会亲证了。

但是,“我执”还没有破了!若是想再要把执的“法无我"破了的话,那老实不客气,要等待听识的教法——“余教”,才可以令人悟入啊!

上面总算把外人所执著的粗色已破了!但是细色的执著还存在,所以下面再把细色——“极微“一一都要破得干干净净,试看下面的颂文: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外人所执著外色是实在的,总不出如左的四种:

一、执外境是“一"。

二、执升境是“多”。

三、执外境是“和合”。

四、执外境是“和集”。

大乘只用一个“极微不成故"的话,就统统都破了。就是说:无论你说这“外色”,体是“一”还是“多”?是“和合”还是“和集”?正本清源去研究它起来,就是“极微",这个原质,不能成立啊!,试看下面研究的结果:

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

现在先研究这一粒“极微"的上、下,四方,必定各有一粒被微和合,如果再把它分开来的时候,岂不是又成了“六分"吗?这样,你们主张“外境是一"的话,恐怕不能成立吧。

你们若是说:六粒和一粒是同在一处,如果同在一处,那末,六十粒,六百粒,六千粒,六万鞋。都可以和一粒极微一样大,那“粗色"也就不成粗色了啊!

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

现在再来研究“极微",到底是由和合呢?还是不由和合呢?若是由"和合"的话,这一粒单位的"极微”,究竟是:

一、由虚空和合而成呢?

二、由极微和合而成呢?

三、由粗色和合而成呢?

四、由无因无缘而成呢?

请你不忙回答吧!先去考虑一下才对。

假定你又说:这“极微”不是由“和合”而成的话,那末,聚集起来的“粗色”,是用什么东西成功的呢?你不能说:“聚色”也不是由“和合”而成的吧?

我们现在再来讨论一件事:如果粗色有“方分”,是不由“和合”而成,那末,“极微”无“和合”,就不是因为无“方分”啊!依上面这些道理说起来,“极微”是应当有“方分”的啊!

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

“极微”如果有“方分”的话,若依道理上说起来,那“外境”就不是只有“一个”啊!假定你一定说“极微”是没有“方向”和“部分”的,那末,为什么太阳在东方发了光,而西方又会现出影子来呢?还有我们的手摩触东边,而西边为什么没有手在那儿,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你不能说:“影”和“障”是“聚色”,不是“极微”呀!因为“聚色”和“极微”是一样无二的,如果离开了“极微”,也就没有“聚色”啊!

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

上面是把“形色”研究的结果,是子虚乌有。现在再来把“显色”来研究一下:“显色”是指的青、黄、赤、白等颜色而说的,这“显色”的“外境”是“一”吗?如果说这“显色”是“一”的话,那末:

一、应当没有次第的行数(行音杭,排列的意思)。

二、应当没有同一个时候,有到的地方,又有不到的地方。

三、应当没有象处,就不是马处和牛处。

四、应当没有彼此平坐的处所,中间有相隔的地方。

五、应当没有水中难见的细虫啊!

但事实上我们研究的结果:

一、是有次第,行数排列。

二、是有至处,有不至处。

三、是有象处,不是马处。

四、是有彼此,中间相隔。

五、是有细虫,现难看见。

由此可知:你说的“显色”,是“一”也是错误啊!

但是外人的问题,真是多得很!现在又提出第六个问题云:你们唯识家的立论,是准许有“现量”的,既有“现量智”,一定有“现量境”,这“现量”所缘的“境界”,不是实在的是什么?

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

唯识家答复这个问题,只用最简单的两个条件:

一、“梦”所缘的“境界”,也是“现量”,你难道敢说梦中所见的境界,是真实的吗?

二、“现量”的时间,只有一刹那,一到了第二念的当儿,早就不是“现量”了!是落在同时意识的“比量”里了,哪里还有什么“现量”所见的“境界”呢?

现在外人又提出第七个问题云:我们平常一般人,不是能够回忆从前“所见所闻”的事,这不是实在的“外境”是什么?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回忆从前“所见所闻”的事,我们唯识家也赞成!若说这“所见所闻”的事,就是“心外有的法”,那我们就不共许了。

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

这首颂,应当作为外人两个问题的提出,今分别答复之:

一、外人第一个问题的意思:如果没有当时的见色闻声的“现量”,怎样到后来会有了回忆从前的“境界”呢?可见“外境”是实有。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能回忆从前已见过的“境界”,说它是当时的“现量”,我们也赞成;但是说他就是“实境”,那就不共许了。因为当时见色闻声等“境界”,都是自己的眼识、耳识等自己亲变的“相分”,“自变自缘,何曾离识”?所以说:从自识变的相似境界,见后,闻后,到了后来也可以回忆起来啊!

二、外人第二个问题的意思:如果你们唯识家开口闭口都说“外境是假”,和梦中所见的境界是一样,那末,为何梦中所见的境界是假,人人可知;而醒时所见的境界,设若也是假的,人人为何不知。既然不知是假,可见“现境”是实在的啊!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你说梦中所见的境界,人人知道是虚假,是在睡醒了之后才知道;正在眠梦的当儿,也是不知。更当了解现在一切的众生,都沉在昏迷长夜的时候,皆还未曾醒觉,何尝真正能悟能知呢?非要到破“二执”,证“二空”,亲见“真如法性”中,本来无一物,到那时返观从前未悟的时候,方知以前所见的境界,都是迷情所见,何尝是真实呢?即因为现在所见的和梦中所见的,同是在昏迷的境相,当然都见到有实有,这两种道理,是一样的。

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

这首颂,亦是作为外人另提出两个问题,再分别答复之:

一、外人第一个问题的意思:如果外境不是实有,为何受善友的教法,就会作善呢?受恶友的教法,又会作恶呢?这遇到善、恶两种人,受到邪、正两种教法,得到苦、乐两种果报,明明是由“外境”引诱,你们唯识家,一定要强词夺理的,口口声声,都说:“外境是假,唯识所变”。我真不知道你根据什么道理来说的呢?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你要弄清楚啊!唯识主义,不是唯我主义,若说“唯我”,除我个人之外,更无他人,这理当然不通;若说“唯识”,人人都有“八个识”,则人人都可以“变”;善恶的教法,正是从教者的“意识”中流出的;邪正的道理,正是由受教者的“耳识”中灌入的。意识在那儿计度,第八阿赖耶识在那儿摄藏着,教者的“心识”,我受者的“心识”,互为增上缘力,一教一受,“二识”决定,正是“唯识”,何尝有离心之境呢?

二、外人第二个问题的意思:如果现境和梦境都是一样的虚假,为何梦中作善作恶,不受果报?现在所作的恶,眼前就要受人的处罚,死后又要去受三途的恶报;若是现在所作的善,眼前就受一切人的赞赏,来生又受善道的福报;这明明现在所作的事是实有,不能一概拿梦来做比喻了。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梦中所作的善恶,不受果报,是因心力,被睡眠的势力所压伏了;不是因醒时有实在的外境,是由醒时心力的强猛,所以才要受报,这可拿误杀及酒醉、疯狂等杀人的法律,也可从轻处罚一样的例证,岂不是因心力的关系来定罪,何尝是因杀人的事实,来一体同观呢?这明明又是显“万法唯识”的宗旨了。

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现在外人又提出第八个问题云:如果照你们唯识家的理论,断定“外境是假”的话,那末,一类杀生的人,也用不着受杀生的恶报,因为猪羊牛马等外境都是假的,杀了它就没有什么罪过啊!

唯识家的答复是这样:屠夫杀生所以有罪,是因为杀生的人,由“识”转变了一种“强烈的心力”,所以才有罪恶,是由他的“恶念”所造成的,并不是因了外境是实有的缘故啊!这种心力的功用是最大的,你看那种“有神通”的人,或鬼神等的“心力”,都能令对方的人,“失了正念”啊!

弹咤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复云何成?

你看从前印度有三个城市,一为“弹咤迦城”,二为“末蹬迦城”,三为“羯陵迦城”,都是人烟稠集的地方,现在都成为空无人住的旷野!这是因为从前有一般仙人,却被了国王的污辱,他忍受不来,就发起瞋心来,令这几处城市里面的人民,统统都弄得死光了,你看这心力多么大的功用啊!可知用这身、口、意“三罚”来罚人,“意罚为大罪”。亦即是说:这“三业”罚人力量的比较,用心意去罚人的确是最大最狠啊!

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

最后外人提出笫九个问题云:如果照你们唯识家的研究,决定“外境没有”的话,那末,为何我们佛教说有“他心通”的“智慧”呢?既有能缘的“他心智”,就有所缘的“他心境”,去被“他心智”所缘,这个他人的心,岂不是为我所缘的“外境”吗?

唯识家答复是这样:“他心智”的人,不能真实知道别人的心事;好象“自心智”不能真实知道自心是一样!这个道理,怎样会通呢?老实同你说:不但凡夫,外道,二乘人不能如实知道他人的心,和知道自己的心,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除了佛之外,其余的“无明”未破,“法执”未去,“所知障”还没有完全除得了,都是“不能如实了知”啊!不然的话,成佛也就不稀奇了!

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上面这二十首颂,才算把许多难题解决了,这一首颂,是把它结束起来的话。世亲菩萨说:我已经用了九牛二虎四象之力,随我自己能力所及得到的,简单的总算把“唯识的道理”说了一点,然而这唯识的内容,无量无边的义理,象我这学问浅薄的人,怎样能够思想出来呢?因为这唯识深妙的道理,是佛所行所证的境界啊!好!只好这样地尽我一点心罢了。

即说偈曰:

初次著笔,慧心浅极;

三宝加被,从此进益!

往期文章回顾:

《唯识二十颂》讲话①

《唯识二十颂》讲话②

「竹林三愿」

一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二愿:父母之邦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愿:真人教育的学府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ls/8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