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发现从没有人问过我关于乌干达的事情,非洲大陆离我们遥远而陌生的,想想理应是充满好奇的,但却没人问过我,我爸妈也没有问起过,可能是现在人们不再对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了吧,人们好像更在乎听自己在说什么,别人的事终究是别人的事而已,但是我想来想去还是觉得非洲的经历挺有意思的,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某样东西,我说不好那是什么,我可能是那种不把心里感受写出来,并加以反复审视就搞不明白的人吧,于是我写了这篇关于我对乌干达见闻感受的文章,我暂且把它取名为《假如你问我乌干达》。
我的职业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入行以来一直做海外项目,英语不灵的我工作八年一直做与海外项目相关的工作,需要与外国客户打交道,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迄今为止听过的最激动人心的职业还是在罗马尼亚教汉语,这是我大学班主任跟别人说的我的职业(他应该是把亚美尼亚听成了罗马尼亚),究竟为什么认为我可以教外国人汉语,我也想不明白。
我工作的这8年时间,出差去过4个国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塞拉利昂和乌干达,都属于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但是这些经历给了让我珍视的回忆,我希望以后能够写写在那些地方的见闻和感受。
年10月左右,当我得知要将乌干达的一个援助项目交给我时,我便上网查了一些乌干达的资料,什么非洲明珠呀,东非高原水盆呀,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尼罗河源头和山地大猩猩(我没有见到山地大猩猩,在动物园也没见到)。年10月-年12月,我共去了四次乌干达。
这是我去过的第二个非洲国家,第一个是大西洋边上的狮子山共和国塞拉利昂,莱昂纳多的电影《血钻》就是讲塞拉利昂的。对我来说,乌干达首先给我的是一种温暖甜腻的气味,我对于这种味道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能我小时候在海南生活过的缘故,那种气味总觉得似曾相识,乌干达虽然位于赤道上,但是由于地势较高,河流纵横,因而雨量充沛,植物茂盛,四季如春,这是我去过的第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乌干达的夜晚,在酒店的天台吹着风,看着星星喝一种名叫Nilespecial的啤酒(Nile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中东部)真是美妙至极。我就是在这样的夜晚看完了《走出非洲》这本书,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深切感受得到作者描写的内罗毕(与乌干达同属于东非高原)和蒙巴萨(肯尼亚海港),我明白作者初到非洲的兴奋和忐忑,我也似乎明白为什么这里值得她倾注如此之多的心力,非洲是让人敬畏的,这也注定了作者无法征服非洲的宿命,没人可以征服这里,我置身于非洲大陆,仿佛走进了书中,在赤道的夜晚仰望,也许作者当年也一样仰望的星星。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治安相对较好,城市硬件环境相当落后,但也有我们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事物,给人以错过了关键的发展阶段,直接在原有基础上填进舶来品的感觉,像《走出非洲》中描写的那样,在沙土地上跑着汽车,在俱乐部里白人绅士们喝着威士忌,外面马路上躺着不知是不是饿死的本地小孩。我走在路上,没有本地人看我的眼神中有自信,那种走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看着外国人的自信,那里是疲惫,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我总是觉得当地人眼神中有恐惧,那种恐惧是哪怕已是十分艰苦的生活也随时会失去的恐惧。这很难不让我感伤,人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就无法避免的带上了那里的底色,似乎难以挣脱的宿命。这里大众普遍意义上生活艰难,积累财富的手段有限,人生的向上通道狭窄,这种不幸反而使得这里的人们没有我们中国社会里人的焦虑,我们通勤的地铁上从来不是个快乐的场所,跟这里的人们一样,只是不快的种类不同罢了。
我做的项目大多的模式是首都建设一个数据和监管中心,在各边境口岸做设备的数据收集或者口岸的智能验放,所以我一般会在首都待一段时间,把业务需求和客户梳理清楚后,开始建设中心,在这期间我会多次考察口岸,这就要求我在一段时间内要在这个国家内东奔西跑,所去的各地点的距离跨度很大,我在这期间在车上待的时间就会特别长,车上的时间大多用来观察,随着项目的执行,车外的景色也渐渐变得熟悉起来。
乌干达的交通情况有一个特点,想要当天往返首都和口岸,出城必须要早,由于道路情况很差,且相对于道路情况,车又过多,如果不想把时间堵在出城的路上,往往就需要早上4、5点起出发,回程进城时经常会堵车,返回驻地一般要午夜。在路上我一般坐在皮卡车的后座上,不住的看着窗外,车上基本没有空调,太阳下还是比较热的,全程基本上都开着窗。这里路况复杂,一般只有两条车道,路上会穿越森林,车又开得飞快,所以我在车上是不敢睡觉的。
路上的客车每路过一个小镇,都会有卖水和卖烤串的人蜂拥而上,这些人都穿着统一的红色大褂,不知道是同属于一个组织,还是政府要求路边的商贩穿统一的制服,还是为了人身安全必须穿着红色衣服。卖串的人可能一整天都拿着同一把串在车扬起的沙土中跑来跑去,生活的艰难让人无法想象。由于去边境的路途较长,一般路上要吃一顿饭,有时候运气不错吃饭的点儿正好路过金甲的一家叫Javahouse的餐厅或者一家临近赤道圈的观光客经常吃饭的餐厅可以吃到汉堡或者三明治,运气不好的时候就在路边找看着还算干净的餐馆吃炖肉和米饭或者香蕉饭或者我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有时这样的饭菜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其实偶尔一顿不吃也没关系的。当地菜里让我觉得还不错的是我在乌干达和肯尼亚边境吃的炖鸡,味道和我们平时吃的差不多,但是可能当地人不怎么吃,好几次去都需要等着杀鸡,再不就是吃那种长不大的小羊的肉,这种羊很可爱,长得圆滚滚的,毛色光亮,可爱得像宠物。
我住过两次边境的汽车旅馆,这样的旅店没有汽车绝对到不了,条件相当差,电视看不了,当然没有wifi,没有热水,但是还是极力营造一种干净的感觉,床垫极软,不累到极限无法入睡,早上会有附近的牛溜达进院子,早餐会供应面包、鸡蛋和牛奶。
乌干达有一座卡扎菲出资修建的清真寺,清真寺十分壮观,爬到塔的顶端可以俯瞰首都,以清真寺向四周的山上辐射出道路,每座小山就是一个城市的街区,城市的布局相当有意思。首都南面有一个巨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湖的中间是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国界,湖边的景色很美,有座动物园挨着湖修建,票价对外国人十分不友好,进门看到的第一个动物是一头驴子。
乌干达对教育很重视,是周边国家中教学质量比较高的,我经常可以看到上学放学结伴而行的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女生大多也是很短的头发,应该没有补习班一类的东西。我用Uber叫过两次摩托车,这种出租摩托车叫budabuda,堵车严重时,2公里的路坐车需要40分钟,实在没办法,只能坐摩托了,摩托大多是中国和印度生产,很多人辛苦工作攒钱很久,就是为了能买摩托车拉活赚钱,我不建议坐摩托,实在是刺激得不行。我参加过一次客户的婚礼,婚礼上玻璃瓶的可乐也是限量供应的(我也没喝到),第一次参加只送礼,但是没有餐食的婚礼,婚礼很有气氛,新人要给长辈下跪,要给尊敬的人送装在大盒子里的蛋糕。
乌干达的政府工作效率还是比较高的,工作方法也比较新,可以预期只要政局稳定,未来还是很有发展的。
写得比较多了,再写也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了,就此打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ls/6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