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坎帕拉  >> 坎帕拉特产 >> 正文 >> 正文

卢旺达饭店未曾忘却的纪念

来源:坎帕拉 时间:2021/5/6

早就知道有《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讲述年在非洲卢旺达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故事。但清泉一直未曾打开这部电影的网上视频链接,总觉得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也不想去直面这么沉重的以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就像清泉一般不碰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一样,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太压抑、太沉重、太悲愤,心头有一股浓浓的“肿胀感”,总之就两个字,难受。

但这次还是打开《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看了。一是近期中国领导人访问了这个国家,清泉百思不得其解,非洲国家中,比卢旺达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与中国更密切、更重要的国家多的是,为什么中国领导人会选择这个国家出访呢?二是“好奇害死猫”,虽然不敢直面,但一直想了解那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导致上百万人死亡的大屠杀到底是怎么回事。清泉依然记得,年年中前后,我们“新闻联播”最后国际新闻出现最频繁的关键词就是“卢旺达”“胡图族”“图西族”,当时作为备战高考并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的学子,虽然没空看电视,但不断听到这样的关键词。心想,那个遥远的地方到底发生什么了?

还好,电影画面没有清泉想象的那么血腥,实际上是以“间接”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路斯沙巴吉那(PaulRusesabagina),这位卢旺达胡图族饭店经理在种族仇杀中设法挽救位图西族及胡图族难民的故事(简直是非洲版的《辛德勒名单》)。影片记录了在这场种族屠杀过程中,这位饭店经理的各种遭遇,包括他是如何和他的图西族老婆孩子共渡难关的,如何帮助她的邻居、亲朋好友,认识和不认识的人,躲过了这场本要剥夺他们生命的“人祸”。

影片表面上波澜不惊,只是一个家庭和一群人的故事,但实际上惊心动魄,让清泉的心一直在悬着,中间出现的几次“灾难性遭遇”让清泉以为他们已经站在死亡的门槛上了。幸运的是,他们迸发出的勇敢和智慧,加上主人翁保罗那种“八面玲珑”的变通,以及外国友人、联合国维和人员的帮助,也许还有上帝的同情眷顾,使他们一次次躲过了卢旺达胡图族民兵组织和政府军队的砍杀和枪击。最终,这多人成功活了下来。影片实际上是从一个“间接”的角度,让观众自己去体会那场大屠杀的血腥和惨烈。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年联合拍摄的电影,实际上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在片头特地做了说明,从而使得该影片更加震撼和激荡心灵。

(影片剧照)

看完这部电影,清泉久久不能平静,便从网上查阅了这场年发生在卢旺达的,胡图族对图西族种族灭绝式屠杀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请教了一些长期研究非洲问题的专家。这才知道,除了过往的悲剧,卢旺达现在的情况“出乎意料地好”,政府治理非常有效,人民看上去非常幸福,真是“悲喜两重天”。感叹和欣慰之余,提笔形成此文,既悲伤着她的悲伤,也欢喜着她的欢喜,以及为了一份未曾忘却的纪念。

1//大屠杀为何会发生?

在西方语境里,卢旺达大屠杀被称为RwandanGenocide,意思就是“种族灭绝”。直觉告诉我们,如果一个部族对另一个部族实施“种族灭绝”,那失去生命的人数可不是成百上千,而是成千上万,甚至几万、几十万人。卢旺达大屠杀造成多少人死于非命呢?据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在80万至万之间!死亡人数至少是南京大屠杀的2.5倍!这一发生在年4月至6月的种族屠杀,使卢旺达一下子丧失了八分之一的人口,近一半的图西族人遭到杀害。简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规模最大的种族灭绝事件之一。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拿着斧头砍刀和削尖木棍的胡图族民兵)

首先,比利时的殖民统治是造成卢旺达胡图族和图西族两个部族之间矛盾和冲突的罪魁祸首。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内陆国家,与刚果(金)、乌干达、布隆迪和坦桑尼亚接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是卢旺达的三个部族,其中胡图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约85%;图西族约占人口总数的14%;剩下的1%的人口是特瓦族。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卢旺达一直是德国的殖民地,由于德国在一战中败北,比利时作为战胜国替代德国成为卢旺达的殖民宗主国。为实施对卢旺达的有效统治,比利时人在卢旺达实施“分而治之、打压一批、拉拢一批”的阴险策略。也就是说,对人口占少数、体型特征又高又瘦的图西族进行扶持,人为将他们奉为一等部族;而对人口占绝大多数的胡图族人为进行打压,使其常常处于被统治地位;另外,特瓦族因为人口比例过低而基本被忽略。这使得该国本来很和谐的部族关系逐步变得复杂起来。至上世纪90年代初,双方的矛盾愈加尖锐,在一些地区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卢旺达地图,首都:基加利)

其次,卢旺达时任胡图族总统“意外”的飞机失事是种族屠杀的导火索。年4月6日,载着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胡图族人)和布隆迪总统西普里安·恩塔里亚米拉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两位总统同时罹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4月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由此拉开了胡图族对图西族“灭绝式”的屠杀。而在当地胡图族媒体和电台的煽动下,此后3个月里,近一百万人惨死在胡图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枪支、弯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是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

再次,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不作为,以及法国包庇、纵容甚至暗中支持胡图族民兵武装和军队是导致杀戮持续升级的推手。从《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中可以得知,美国在此次大屠杀中采取了听之任之的“鸵鸟政策”,属于“能管但不想管”的那种;联合国彼时在卢旺达的维和力量十分有限,且随着局势恶化,各国侨民不断从影片中的那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中撤离,最后只剩下6名联合国武装人员在保卫饭店的安全,而且他们不允许率先开枪。另外,法国人在此次大屠杀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暗中支持胡图族民兵武装和军队,甚至给他们提供武器,并帮助胡图族训练民兵。可以说,国际社会的纵容加剧了胡图族对图西族杀戮的疯狂。

(影片剧照)

2//卢旺达现在的情况如何?

年7月,由于国际社会的逐步介入,加上图西族的武装从邻国乌干达攻入,给予胡图族军队和民兵以沉重打击,并将其驱赶至边境地区,图西族武装控制了全国局势。令人“意外”的是,控制局势后的图西族人并没有掀起对胡图族人的大规模报复行动,而是在后来的总统保罗·卡加梅的带领下,实施了民族和解政策。这不能不说是卢旺达之幸、非洲之幸。

卢旺达民众幸运地找到了他们的引路人——高大帅气的卡加梅总统。出生于年的卢旺达现任总统卡加梅(PaulKagame)是图西族人,年青时期在乌干达追随穆塞韦尼(乌干达现任总统,极为强势,已执政21年,熟读并精通《毛泽东选集》)打游击,并于年参加卢旺达爱国阵线(法语:FrontPatriotiqueRwandais,简称FPR,卢旺达当年最大的反政府军组织,现在的执政党),年任爱国阵线军事领导人,年7月出任卢旺达副总统兼国防部长。年当选爱国阵线主席。年8月,他在卢旺达首次举行的多党选举中获胜后正式当选总统。年8月,卡加梅成功连任。可以看出,至年7月以来,卡加梅就已经是卢旺达的实权人物,年之前基本在“后台”主导,当选总统后,走上了领导卢旺达人民的“前台”,前后已达24年。卡加梅崇高的个人威望是其顺利推行其施政纲领的前提,也是自年后能够将卢旺达民众团结起来的唯一人选。

(卡加梅总统1)

(卡加梅总统2)

卡加梅总统迅速让悲惨往事尘封、迅速实现民族和解。近20年来,卢旺达爱国阵线一直位居执政党地位,卡加梅执掌大权特别是当权总统以来,在卢旺达推行的首个“国策”便是民族和解,在国内不再区分是胡图族人还是图西族人,统一成为“卢旺达人”。而且,政府规定,在卢旺达国内是不允许谈论那场大屠杀的,也严禁讨论部族问题(卢官方可以纪念大屠杀事件,但主要以指责西方“不作为”为主,特别是经常会和法国打打“口水战”)。这种将往事尘封和“埋葬”的治理方法,在找不到更好的民族和解途径之前,不失为一种高明的途径。有点类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不争论”“搁置争议”的策略。

卡加梅总统带领国家走上了“良治”道路、力争打造非洲的“日本”。随着民族和解取得实质性效果,卢旺达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近十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7%以上,人均GDP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元左右增长到年的美元(国际汇率),这样的速度在非洲是首屈一指的。年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显示,卢旺达在全球差不多个国家中排名第位,已经摆脱了垫底的地位,在非洲的排名处于中等偏上位置。而且,近十年来,卢旺达对环境保护到了近乎苛求的地步,是非洲地区绝无仅有的实施严格“禁塑令”的国家。听曾经去过卢旺达的非洲问题研究专家朋友说,在卢旺达的街道上见不到一个塑料袋、一张废纸、一片垃圾,感觉仿佛到了日本。难怪,卢旺达现在有“非洲日本”之称。

(美丽的卢旺达)

3//中国领导人为什么会访问卢旺达?

经过请教非洲问题专家,清泉认为此次中国国家元首访问卢旺达,可能有以下动因。

一方面,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卢旺达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表示支持。可以说,卢旺达在过去20年的发展成就为其在非洲赢得了重要地位。卢旺达虽比不上南非、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非洲地区大国,但其“软实力”不容小觑。而且,卢旺达长期实施一党执政,属于“威权主义”的治理模式,这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在即的关键时刻,中国领导人在出访南非“金砖五国峰会”之际,顺访卢旺达,何谓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另一方面,中国看中卢旺达与西方的良好关系,而且更为看中卢旺达敢于跟西方叫板的骨气。更为重要的是,卢旺达与西方有着良好的关系,而且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过程中,卢旺达敢于和西方叫板,这为其赢得了相当的国际地位区。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西方国家对卢比较宽容,西方世界一直为在那次大屠杀过程中的“不作为”而感到内疚,因而对现在的卢旺达“格外”的支持和包容。卢旺达的这种“独立性”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所看重的。

4//未曾忘却的纪念。

清泉这几天一直在想,回望那场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透过《卢旺达饭店》这部电影,我们该有那些反思?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和全球化时代,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是全人类的耻辱。在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依然发生了卢旺达大屠杀这种原本在中世纪甚至原始社会才出现的“种族灭绝”行为,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当然,非洲地区部族式的国家形态,也是其发生如此大规模屠杀悲剧的重要原因。现代文明可以让人类更加体面的活着,全球化时代让人类生活更加便捷、更加标准化,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能防范人性中“恶”的一面。这种“恶”一旦被激活,被释放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大屠杀死难者照片)

宗教和信仰经常为图谋不轨者所利用,经常成为冲突和战争爆发的最大理由。随着人类社会由冷兵器进入热兵器,以及核武时代,国与国发生战争或一国爆发内战的代价极大,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战争的爆发。也就是说,为了领土、权力等“物质资源”而发动战争的次数在逐步下降。但是,放眼当今世界,因部族矛盾、国家信仰、文明冲突而爆发的冲突、战争、屠杀以及恐怖袭击愈加频繁。未来,也许爆发战争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信仰而战”。因为信仰是不可以妥协的。

愿悲剧不再重演,愿噩梦不再有。其实现实很残酷,也许在不久的未来,在全球某个地区某个角落还会爆发类似卢旺达大屠杀这样的悲剧,但我们还是有理由憧憬未来的和平,有勇气对战争说“No”;还是有理由相信国家政府、国际机制、国际组织有智慧有能力拯救民众于水火。愿悲剧不再重演。

最后,清泉想说,尽管现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刻意”回避卢旺达大屠杀这个沉重的话题,今天,清泉往事再提,绝不是有意揭开卢旺达人民心中的伤疤,更不是违反“政治正确”的原则,而是为了补上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更是一份未曾忘却的纪念。作为曾经在非洲工作过两年的石油人,也曾切身体会过所在国部族矛盾和内战给民众和国家带来的伤害。感同身受之下,如果不写点什么,真是有点辜负鲁迅先生笔下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了。

(以上部分信息来自百度和维基百科,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个中一些分析来自清泉的同事朋友——一些长期研究非常问题的专家,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油涌如泉

写着写着天亮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tc/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