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情志变化与人体机能状态的关系极为密切。时至今日,人们更是认识到,精神情绪变化有时候与人体机能状态的改变以及疾病的发生有着直接关系。
但情志变化并不完全是坏事,有时甚至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古人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的情志来转移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身心的目的。对此,张子和指出“悲可以制怒;喜可以治悲;怒可以制思;思可以治恐。”情志还需情志医,下面给大家盘点盘点那些不走寻常路的情志病治疗医案。—悲恐疗法我国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的《儒门事亲》记载:一位庄姓医生曾治愈过“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医生切其脉,为之失声,假装说:“吾取药去”,但又故意数日不回来。于是病人便渐渐由怀疑不安而产生恐惧,又由恐惧产生悲哀,认为医生不再来是因为自己患了重病。病人开始悲泣,告诉亲友:“吾不久矣”。庄医生听说这件事之后便知道病人快痊愈了,就去安慰他。原来庄医生通过切脉失声,取药不归是让病人产生恐惧来以悲胜喜。—愤怒疗法《四川医林人物载》记载:青龙桥有位姓王的儒生,得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则病情加重,遍寻名医而屡治不验。一天,名医李建昂经过此地,王儒生家人忙请他来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也就好了。—喜乐疗法金元名医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终日哭泣悲伤,终成疾病。求尽名医,用尽名药,久治无效。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已有数月了。”秀才捧腹大笑,并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庸医也!”此后,每想起此事,都会自然发笑。斗转星移,秀才食欲增加,心情舒畅,病态消除。这时,朱丹溪才告诉他这是以喜乐胜悲忧的疗法。更多详细内容请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转载请注明:http://www.mahuatengg.com/kpljt/6327.html